文博界权威公开质疑:西高穴墓“疑似曹操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博界权威公开质疑:西高穴墓“疑似曹操墓”
2010年06月13日 15:23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观点

  南博前院长:西高穴墓只是“疑似曹操墓”

  □本报记者 于峰

  继徐苹芳先生对“西高穴曹操墓”受到质疑后,昨天,我国著名文博专家、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先生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也提出了对“曹操墓”的质疑。“没有铁证,只能说是‘疑似曹操墓’”,是梁白泉先生的基本观点。

  梁白泉虽然没有亲身前往安阳西高穴大墓现场,但从媒体开始报道“曹操墓”以来,他就一直通过电视、报纸密切关注考古的进展。梁老对记者说,从目前公开的报道看,“曹操墓”已经发现了250多件文物,实际上并没有一件出土文物能够有力证明墓主为曹操。

  河南考古界对媒体公开列出了认定曹操墓的九大证据,其中称,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是认定曹操墓的最关键证据。这受到了梁白泉的直接质疑,“反过来说,格虎大戟如果是曹操赠送给别人的,然后作为受赐者死后的明器殉葬,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且“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也令人生疑,如果此戟真的是曹操生前用过的,下葬时何必专门标注文字注明呢,这样的做法在考古发掘中很少能遇到。

  梁白泉说,从西汉开始,达官显宦去世后,墓中必定会放入象征身份等级的印玺,这是当时通行的一个丧俗。即便不是墓主生前使用的印玺,也会做一个替代品。而在曹操墓中,并没有发现证明墓主身份的印章。从《晋书》记载来看,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时在墓道前是埋有印玺的。

  日前,河南媒体报道,有考古队员在一号墓发掘称“传曹操的大印就在墓道外的墓坑里埋着,为曹操下葬后曹丕所埋,已经发掘出曹操生前所使用的一枚印章。”不过,该报道也说,此印章“保存完整,无字有图案”,这对于证明墓主身份,也没有什么帮助。

  梁白泉:1928年生,重庆合川人,1951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曾历任副院长、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会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北大徐苹芳:核心证据证明力不足

  去年年底,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被判定为“曹操高陵”,关于“曹操墓真伪”的论战热极一时。

  此后,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却入选了今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记者了解到,尽管曹操高陵入选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学界对其并未达成共识。6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终评会上,组委会评委、考古专家徐苹芳就对曹操高陵的身份提出质疑。

  徐苹芳告诉记者,考古发掘必须是在排除了发生盗墓的干扰情况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在的东西,但是西高穴墓明显被盗过。

  作为核心证据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证明力也不足,因为“常所用”是最高统治者赠予大臣或亲属的物品,石牌只能证明墓主人得到曹操的馈赠后,非常珍惜乃至将其随葬。

  从目前来看,现在发掘的东西都不能证明其是曹操墓。因此,在评选过程中,徐苹芳并没有给曹操高陵投赞成票。

  至于曹操高陵依然入选,徐苹芳称,评选是由23人无记名投票产生的,他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专家投赞成票,所以曹操高陵并不是以全票通过入选此次十大考古新发现的。

  徐苹芳: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曾经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组考古学组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

  于峰 整理

  那层窗户纸不能被捅破

  分析

  据记者了解,在古代陵墓中,能够证明墓主身份的“凭证”还有墓志、哀册、铭文砖、买地券等,而这些“身份证”在这次“曹操墓”的考古发掘中也无一出土。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5月份,河南洛阳传来曹操族子曹休墓发现的消息,其凭证就是一枚铜质的篆文阴刻印章,上面就有“曹休”二字。和安阳同属河南的洛阳考古工作者的严谨精神,当时得到了考古界内外的一致嘉许。

  “即便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墓,但‘身份凭证’丢了,找不到了,我们也最多称其为‘疑似’曹操墓,在‘疑似’和‘确认’之前,是有一层窗户纸的,在没有铁证之前,这层窗户纸始终不能捅破!”梁白泉说。

  南京学者要严谨得多

  由西高穴“曹操墓”的发掘,梁白泉先生联想到了几次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古代帝王陵墓发掘。1950年,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曾昭燏先生主持了对江宁祖堂山南唐二陵的发掘,“南唐二陵发掘之初,也没有发现什么身份证明,墓主只能存疑。后来,哀册出现了,才最后认定这里是南唐二陵。”梁白泉说,哀册,出现在古代帝王、后妃的陵墓中,多为玉石形状,文字内容是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

  1961年,南京文物工作者在富贵山发现了一方石碣,上书二十六字铭文:“宋太初二年太岁辛酉十一月乙巳朔七日辛亥晋恭皇帝之玄宫”,这仿佛在说明,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冲平陵就在附近。

  3 年之后的1964年5月,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果然在距石碣发现地400米处,发掘了一个东晋大墓。此墓早年也被盗过,墓中也没有任何墓主“身份证”。因此,尽管距离不远处就发现过指示东晋恭帝司马德文陵墓的石碣,但因为不是在墓中发现的,治学严谨的南京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将石碣作为可靠证据。

  要知道,南京的东晋帝陵究竟在何方,一直是困扰考古界的一个难题,在解开学术谜团的诱惑之下,30多年前的考古工作者并没有操之过急,并没有为了谋取学术成就,而宣布此东晋大墓就是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冲平陵。至今,在考古资料中依然将此墓称为“富贵山东晋大墓”。

  “当年老一辈考古学者的治学态度,已非今日可比!”梁白泉说,如果换老一辈的那拨学者,到安阳西高穴做这样一次考古,他相信,不会有人站出来急急地说发现了“曹操墓”,而只会耐住寂寞,埋头苦干,小心求证!

  这样的“合唱”不正常

  从去年12月媒体上出现曹操墓的报道以来,梁白泉一直在关注,他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在对曹操墓的认定上,偌大的考古界竟众口一词,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对于本应该是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来说,这种一致的‘合唱’,不是什么好事!”

  胡适先生说过: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梁白泉希望,年轻一辈的考古学者应该多体会一下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考古学界以外的,此前也曾经有一些专家公开质疑曹操墓,但都被一些考古界人士以质疑者系“外行”给挡了回去。“这也很不正常,考古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除了考古学以外,还应该综合史学、文献学、人种学、书法、金石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怎么能用一句‘外行’就把别人的发言权全部剥夺了呢!”

  据记者了解,从去年12月以来,已经有多位学者公开对安阳西高穴曹操墓表示怀疑,文史作家倪方六还专门出版了一本《三国大墓》,来表达质疑声音。但他们的声音,却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媒体上了,取而代之的,是“曹操高陵1号墓”轰轰烈烈的现场报道,质疑的声音似乎已彻底被淹没。 于峰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