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出本性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出本性来
2010年06月14日 1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苏州6月14日电 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出本性来

  记者 周建琳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非物”活着,甚至活得很精彩?在13日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市的历史脉络”主题分论坛上,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勤建认为要让“非物”生态的活着。

  今天,当大都市的剧场不断涌现的时候,曾经悠扬婉约的吴歌又如何重新飘荡在我们的天空?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非物”保护者们“寻根之旅”中要克服的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场景、语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场景和语境,单独把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存下来,当然这很重要,但是却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对此,陈勤建强调,要适度修复和恢复“文化生态”。

  “徐汇区在这方面就做了一些工作,准备在黄道婆的周边种一片棉花、水田,重新恢复这样的场景,在中小学开辟这样技艺的传授。”陈勤建说,其目的不是要真正推行这样的技艺,而作为一种文化的记忆和文化的精神传递下去。

  昨夜,观摩了苏州昆曲演出,聆听了苏州的评弹,陈勤建称,这样优美的戏剧,它的出现就表示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城市生活的场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它的更新和发展。

  “我们要科学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的传承中的创新和变化。我们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往往会强调原汁原味,这个不错,总体上是对的。但是这个原汁原味的理解并不是我们原模原样的不动,这是不可能的。”陈勤建觉得“定位”很重要。

  陈勤建打了个比喻,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肌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城市的脉搏。脉搏的跳动才能带动这个遗产的发展,带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