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议相亲节目:嘉宾很重要 为何极端言论被放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议相亲节目:嘉宾很重要 为何极端言论被放大
2010年06月24日 08: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刘 提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让文明健康成为文化主流(谁在左右公众的眼球·相亲节目咋整顿③·对策篇)

  观 点

  □不看重盈收的电视台,是不负责任的电视台。但不能惟收视率,尤其不能违背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

  □我们尤其需要反思的是,过去有很多反映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为什么不能受到这么大的欢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原本以形式新颖、话语机敏而颇受欢迎的新派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在陷入了拜金、低俗、造假等一系列“门”之后,眼下,正纷纷展开整顿。

  人们寄希望于整顿后的节目,既能把好各种“关口”,挣脱“低俗”泥淖,又依然能继续创新,向观众奉献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对此,一些专家纷纷支招。

  主持人控场能力待加强

  在环节设置上多下功夫

  一些专家认为,相亲节目出现的拜金、享乐等低俗现象的泛滥,与部分主持人现场控制能力的不足密切相关。

  “主持人不仅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应该对价值取向有所引导。主持人不仅代表自己站在舞台上,还代表着节目组、电视台,这对主持人的控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说。

  在西方,主持人分为很多种类,有谈话节目主持人、娱乐节目主持人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任何一种主持人的控场能力都不能少,”彭吉象说,“新闻主持人要随机应变,抓住重大事件的焦点问题;谈话节目主持人需要控制谈话节奏,引导话题;而控制能力对娱乐节目主持人来说尤其重要,既要调动观众情绪,又要控制节目向正常方向发展。”

  2008年,重庆卫视一档名为《第一次心动》的选秀节目,由于两位女评委出现争执导致现场失控,播出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该栏目最终停播。彭吉象认为,节目主持人控场能力的缺失,在这起“事故”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现在相亲节目的情况还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但主持人对场上嘉宾惊人之语的放任自流,值得警醒。”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也指出,电视相亲节目要在节目质量和思想道德水准上有所提高,主持人必须更有效地控制台上嘉宾的表现,避免节目在价值观上偏离和错位。

  不过,在节目的制播过程中,主持人只是“最后一棒”,电视节目的整体构架和价值取向,受制于策划、录制、编辑、播出等多个环节。“在节目的低俗化倾向中,主持人固然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但节目的制片人才是最终把关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说。

  “目前播出的相亲节目都是录播,栏目组对节目内容都是可控的。”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岚表示,美国、英国等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也曾经历靠语出惊人吸引眼球的阶段,但现在已经意识到,这样并不能长期吸引观众。“说到底,主持人只是节目的一个环节,更多的还是要在环节设置上下功夫。”

  嘉宾选择尤为重要

  建立全新评价体系

  从“宁愿在宝马里哭泣”的马诺,到“摸一次手20万”的朱真芳,相亲类节目推出了一批贴着“拜金”标签的“名人”。也正是这些“名人”“雷语”,使这些原本以解决都市“剩男剩女”婚恋问题为出发点的节目沾染了低俗之风。

  在相亲节目中,各位嘉宾“特别放得开”的表演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相亲节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嘉宾素质,这类节目要提升水平,对嘉宾的选择尤为重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赵晖认为,电视台应该对嘉宾进行负责任的遴选。

  “问题根本还在于缺乏对电视节目的科学评价体系,这导致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不惜一切代价哗众取宠。”彭吉象说。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电视节目以哗宠取众吸引眼球的做法,必须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观众的满意度和价值取向。

  “不看重盈收的电视台,是不负责任的电视台。但收视率只是一个路径,不能惟收视率,尤其不能违背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对嘉宾和主持人公共生活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应该让参加节目的嘉宾意识到,平常私下说的一句玩笑话,放到舞台、电视上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放大效果。在媒体、网络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公众人物,每个人的话语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所以嘉宾和主持人说话的尺度尤其要把握好。”

  炒作放大负面效应

  依靠创新实现专业化

  虽然相亲节目中传出的拜金、享乐、恶搞等言行让人瞠目结舌,但专家认为,这多少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某些真实心态。

  在某期《非诚勿扰》中,当来自四川宜宾的救援队员王松上场时,全场24位女嘉宾中有20位都为他亮灯。但王松离开舞台时,却没能带走任何一位女嘉宾。周星认为,“他们对好人由衷感激,对高尚的道德感由衷拥戴,但这并不一定是生活中的选择对象。这种真正的现实往往更刺痛人心,更有关注度。”

  胡智锋认为,除了要批判相亲节目低俗、媚俗外,还要看到“这些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当代社会的深层问题。”只不过,“是把家庭起居室里的话放到了演播室。”他认为,“我们还需反思的是,过去有很多反映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为什么不能受到这么大的欢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张颐武提醒大家关注另一个现象,为什么马诺等少数嘉宾的极端言论能被不断放大、并最终成为相亲节目的标签。“负面的、新鲜的话语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而这些‘名人名言’在被放大炒红以后,又刺激了更多嘉宾‘语不惊人死不休’,无限度地‘摸高’,不断挑战道德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的炒作对节目中负面价值观的滋长负有一定的责任。”

  “真正可怕的还不是马诺们在节目上‘想说就说’,而是在她‘拜金’成名之后,还被其他电视台、演艺机构请去做节目、签约包装。这会让更多年轻人觉得,原来被骂只是暂时的,将来会有更多出名获利的机会。这样的社会示范效应,才是价值观的沦丧!”一位媒体从业人员说。

  不少专家指出,此次各个相亲节目中出现的低俗现象,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同质化节目之间的恶性竞争,而电视节目严重缺乏创新,则是症结所在。

  《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大多沿袭英国著名相亲节目《Take Me Out》的形式。几年前,《快乐女生》复制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而引发选秀热。可以看出,国内娱乐节目的复制能力何等之强,创新能力何等之弱。

  “只有不断地创新电视节目形式,才能实现专业化发展。”赵晖还强调,电视节目缺乏专利保护,也是目前国内电视节目不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电视节目要不断创新发展,专利保护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仍是必须攻克的课题。”

  记者 刘 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