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年谱》记录:毛主席对小平问题18次表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邓小平年谱》记录:毛主席对小平问题18次表态(2)

2010年06月28日 16:3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小平同志自称“最适合做宣传及组织工作”

  记者:《年谱》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邓小平同志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填写“党员批评计划案”的时候,在“做什么样的工作最合适”一栏中填写道“能做宣传及组织工作”。对他的这样一个自我评价应该怎么看?

  闫建琪: 这个自我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小平同志在莫斯科说自己能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因为之前他在巴黎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在后来的革命经历中,邓小平也的确善于做宣传和组织工作。从担任红七军总政委,到担任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一直是军队的政治主官,政治主官就离不开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他主编过《红星报》70多期,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后来到西南局工作的时候,他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也就是要学会做宣传工作。他后来担任总书记,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宣传和组织的才能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实际上邓小平不是只会做宣传和组织工作。毛泽东同志曾讲,小平同志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什么人才?是治党、治国、治军的难得的人才。邓小平后来成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不是偶然的。他确实是从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

  小平同志在被打倒期间,关注的是党和国家的命运

  记者:小平同志在“文革”中经历了一个被打倒又复出,再打倒再复出的过程,富有传奇色彩。请问《年谱》是怎样反映这一段历史的?

  闫建琪:小平同志在“文革”中两次被打倒又两次复出,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从他的自述和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他确实是非常被动地被卷入这场运动的,他没有思想准备。面对造反派的诬蔑、不实之词、批斗,你说他心情平静,不可能。他也多次提出要向毛主席当面澄清自己的所谓“问题”。但是毕竟小平同志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大政治家,面对这样的逆境和险境,他是从容镇定、坚韧不拔,耐心地等待时机。年谱记载了邓小平在江西被监管劳动期间,给毛主席、汪东兴一共写了9封信,保持同党中央的联系,谈家事,作政治表态,并强调希望出来工作的意愿。林彪事件出来后,邓小平给毛泽东的两封信,对促成邓小平复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年谱还记录了在“文革”当中主席对小平问题的18次表态。这些讲话总是保护邓小平,说他历史上有战功,把邓小平问题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比如毛泽东在1971年8月15日的一次谈话中说:百万雄师过大江,当时有个前委,主要还是邓小平起作用的。毛泽东的多次表态,使林彪、江青等欲开除邓小平党籍、置邓小平于死地的图谋未能得逞。邓小平在被打倒期间,不是只考虑自己和家人的问题。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他心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在江西期间,他一直坚持读书学习,坚持听广播,思考的是国家的大事情。通过和工人群众的朝夕相处,他直接了解到基层群众的艰苦生活情况,“文革”造成的社会动荡、生产受损情况。离开江西之前两次外出的考察,更加深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同时,他还密切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幻。这些都体现了他在人生波澜起伏的过程中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所以他一复出,对世情、国情的判断和分析非常准确。

  邓小平一辈子信念坚定,实事求是

  记者:编辑这部书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邓小平的过程。在编辑过程当中,还有哪些地方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闫建琪:我研究邓小平十几年了,越研究感情越深。在我们文献研究室有一句口号叫做“研究老一辈、学习老一辈”。我对小平同志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是他坚定的信念。刚才所讲的很多事例都反映了小平同志一生当中不动摇的特点。二是他一辈子实事求是。举个例子,“大跃进”是我们国家遇到的一个大波折,开始大家热情很高,违反了一些经济发展的规律,受到了挫折。对于这段历史,他当年头脑冷静下来后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我们就是超越了阶段。一切都要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不要再照顾过去说过的话、办过的事,那是照顾不住的。”“不管原来是哪个人说的,站不住就改。顾面子是顾不住的,今天顾不住,明天也顾不住。”很朴实的话,这就是他的认识,从不文过饰非,有错就主动承担责任。实事求是这一点还体现在他本人对自己的评价上。1975年-1997年那部年谱中记载了“文革”结束后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人家向他汇报,说过去这些事情做错了,他讲,做错了就改,包括我自己定的事情,只要错了也改。实事求是,非常坦率。

  写历史要学司马迁爱憎分明而又客观公正

  记者:在编辑年谱的过程中,您除了抱有一种研究人员的严谨的工作态度之外,会不会产生一些其他的感情?比如对领袖人物的崇拜。如何保证年谱资料的筛选和编辑过程中的客观公正?

  杨胜群: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写历史,特别是写历史人物,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带有一些主观的感情倾向。但是这种感情因素对严肃的史家来讲,不会影响他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像司马迁写《史记》,为那么多人立传,爱憎分明,你能说他不客观、公正吗?说实在的,我们在编辑《邓小平年谱》时,是带着深厚感情的。正是这种感情支撑我们多年如一日精心地收集史料、钻研史料。但是,我们又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所以感情因素并没有影响我们客观公正地反映人物、反映历史。

  我们记住两条。第一条,不为尊者讳。对小平同志在有的历史时期难免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坚持做真实、客观的反映。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犯过一些错误,小平同志也有一些不正确、不科学的思想认识,我们没有回避。第二条,我们在书中通过披露史料来客观地记述小平同志的言行和经历。这部书的史料特别密集,而且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在书里,我们作为编者没有站出来说话,没有加入主观的评价,坚持留给读者去分析、判断。这也是这部书能够客观公正反映历史的一个保证。

    本报记者 王君琦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