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见闻:康巴商人昔日乞生计 今朝谋幸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西藏昌都见闻:康巴商人昔日乞生计 今朝谋幸福

2010年10月18日 13: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昌都10月18日电 题:康巴商人:昔日乞生计 今朝谋幸福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用900元的本钱打天下,到现在家底至少有二三百万元人民币,实现这种变化,多吉江村用了18年时间。18年里,康巴地区的市场经济从最初的“风从东方来”到后来形成康巴商业文化,已然有了质的飞跃。而多吉江村也从一个穷小伙子到为人夫、为人父,从最初的“为了生计拼命”变成现在“为了幸福奔波”。

  位于藏东南的昌都地区是“茶马古道”的腹心地带,是西藏连接四川、云南、青海的重要商业贸易枢纽,商业文化源远流长。在这里,重商是一种传统。

  1992年,左贡县扎玉镇二十几岁的多吉江村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牛和一些贝母,换来了900元作本钱,带着这些本钱,多吉江村开始了他的商海生涯。

  “过去家里很穷,土地很少,不出来做生意,没法生活。”迫于生计,多吉江村学着周围人的样子,从卖货郎开始,走家串户做生意。

  “当时东西不多,和别人根本没法相比,觉得很丢人。”初涉商海的他没少受到同行的讥讽和白眼,但这个康巴汉子把最艰难的时候挺了过来。两年之后,900元的本钱已经变成了3万元。

  药材生意是当时康巴商人的首选目标,有3万元家底的多吉江村很快加入了这个行列,收药材(主要是冬虫夏草)然后再倒卖出去,赚取差价,这是当时康巴商人药材行里主要的赚钱方式。

  1998年,多吉江村和三四个朋友一起,雇一辆车子,拉着他们的药材到成都。这是他第一次走出高原来到内地城市。药材倒卖出去后,返程再购买一些西藏急需的百货、服装等商品,在西藏出售后赚取利润。“跑这一个来回,利润大概在6000元左右。”十几年前6000元的购买力远比现在强。

  多吉江村们当时主要是通过川藏公路往返西藏和内地的。那时,父辈们走过了千百年的“茶马古道”已经走进了历史,代替它的是川藏、滇藏等新的运输通道。

  资金越来越雄厚的多吉江村后来的生意就广泛多了。批发服装、跑运输、干实业,甚至在左贡县城,他还做起了房地产的生意。“前两年盖了一些房子,后来卖出去了。”他也因此被戏称为左贡县的房地产开发商。

  多吉江村奋斗的这些年,正是昌都地区商业发展比较快的时间。昌都地区商务局的资料说,昌都解放60年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昌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经营业态,直至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毫无疑问,多吉江村们是这些变化的重要参与者。

  当商业已经成为常态后,商业文化的发掘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有鉴于当地商业文化的繁荣,昌都地区左贡县官方对外打出了“康区商业文化”的牌子。如果这个大胆的设想能够实现,昌都的“康商文化”会成为继“晋商”、“浙商”、“徽商”等商业群体文化之后的一个特殊现象。

  多吉江村并不认为能形成所谓的“康商”,但长期关注康巴商人的左贡县老师仁青平措说,勤劳致富是康巴商人做生意的准则;左贡县统战部的常务副部长巴顿则说,“高风险高回报”是康巴商人做生意的特点。

  已经脱离生计之苦的多吉江村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拉萨上学、一个在四川当兵。多吉江村说:“过去挣钱是为了生计,现在条件好了,吃穿不愁,未来的目标就是把两个孩子培养出来,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此外,还要做一些扶贫济困的事情。”(完)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