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175米蓄水:“三峡移民第一村”见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三峡175米蓄水:“三峡移民第一村”见闻

2010年10月23日 23: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秭归10月23日电 题:“三峡移民第一村”见闻

  中新社记者 上官纯青 全安华 刘良伟

  三峡大坝上游江面,数艘清漂船在忙碌着。码头上,上上下下的货物络绎不绝,随着水位的上涨,出现的是更多商机,库区移民的收入增长也正追随着水涨的脚步。

  10月23日,中新社记者一行沿库区首县湖北秭归县茅坪镇,采访库区移民因蓄水产生的变化。走进茅坪镇银杏沱村,一排整齐的移民餐馆沿着江边公路延伸,如此规模令人惊诧。据介绍,这里共有162户村民从事餐饮业,沿江公路原是出县城的一条省道,但记者发现,因175米蓄水,高峡平湖的出现,当地政府将这条路更名为滨湖路。

  在滨湖路边,一家名为“崔老三”的餐馆客人不少,一对母子正忙里忙外,端茶沏水,送菜倒酒。“父亲在江上清漂呢,确实有些忙。”在厨房掌勺的儿子边忙边说。

  “崔老三”餐馆老板叫崔邦俊,1997年,崔邦俊一家尚住在已淹没的山脚下,全家种植1亩多的口粮田,还经营着一艘渡江小客船,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后来,随着蓄水搬迁,他用移民款在公路旁盖了座两层楼,并将一楼改造成饭馆,崔家的命运由此改变。如今,“崔老三”还经营着一艘50吨的清漂船,年收入超过了6万元人民币。

  因为紧靠三峡大坝,银杏沱村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三峡移民第一村”。据银杏沱村村支书崔邦忠介绍,全村安置移民412户1438人。

  崔邦忠高兴地说,随着库区水位上涨,港口码头增多,辖区内的货运和油料码头已达7个,“港口经济”已成该村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餐饮服务、客货运物流、劳务方面的年纯收入可达2500万元人民币,茶叶产业化收入可达1500万元人民币,2010年,全村可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000万元。

  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和库区当地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编织起一张包括就业、社保在内的“民生保障网”。为助推库区产业发展、吸纳就业,中央专门设立总额50亿元人民币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结合库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整体推进库区旅游业发展,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

  三峡浩大的移民工程,世界水利史上亘古未有,三峡水库淹没区涉及重庆、湖北两地20多个区县,百万移民需避让搬迁、重建家园。至2010年,持续18年的三峡工程大移民宣告结束,根据最新统计,三峡库区共搬迁移民139.76万人,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