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十二五”成都经济总量将过万亿 人均GDP上万美元

2010年11月23日 12: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成都11月23日电(周迪迪) 2010年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年,也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年。11月21日至22日,成都市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制定出成都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描绘了成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回眸“十一五” 成就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成都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多层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城乡双赢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伴随着成都统筹城乡的推进,三圣乡通过工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新引进了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等世界知名企业,对成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生重大带动作用,使成都的经济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

  增加和新开通了成都至上海、成都至印度班加罗尔等直飞客运航线。实施了铁路新客站、成绵乐铁路客专、成蒲铁路等15个重大铁路项目以及成都第二绕城、成德绵、成自泸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建成了成灌铁路、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昆货车外绕线和邛名高速路。

  成都还与铁道部签署协议,就成都市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相关线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开展全面合作,并对成都铁路枢纽内环铁路等既有资源进行改造,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部分线路走向和车站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多种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方便旅客换乘。

  “十二五”成都经济总量将过万亿 人均GDP上万美元

  成都市委召开的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制定了成都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成都市提出,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三步走”战略步骤,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作为“十二五”发展总目标,

  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成都市确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六大目标”。《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经过五年的发展,成都市经济总量将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上万美元。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成都市将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4个小城市、170多个小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基本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网,实现“县县通快铁”等。

  成都将加快建立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一批产值上500亿元、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5个产值上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实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建设“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成都将在五年内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建成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并全面运行,规划实施第二国际机场建设,开通直达北美、欧洲、南亚、西亚等国际航线,建成成西、成渝、成兰、成绵乐、成雅等铁路,完成成都北站扩建、成都动车基地等铁路枢纽系统建设,推进成贵、成渝复线等铁路建设,建成西部铁路枢纽;完成成自泸、成安渝、成德绵和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建成西部最大公路枢纽。

  努力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科技“三中心”建设;积极推动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建设,拓展与省内市(州)合作,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成都将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扎实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同时,成都市还按照合理划分事权、管理中心下移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向五城区下放了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等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五城区的发展活力。(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