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信息公开 和谐拆迁:东阳旧城改造的另一种思路

2010年12月09日 15: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东阳12月9日电(记者 柴燕菲 实习生 林海燕)浙江东阳市老城的红椿巷区域,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现如今已和周边的现代化区域产生鲜明对比,是一座典型的“城中村”。2000年,当地政府有心为民造福,进行旧城改造,然而前后请来五批专家却直摇头,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的确,红椿巷区域是东阳市历年来规模最大、被拆迁人数最多、情况最复杂的一次旧城改造项目,纠结其中的是2000多户群众的切身利益。2009年7月,江浙沪正在奋战世博安保。在这关键时期,东阳市考虑再三,决定解决这个“烫手山芋”,以换来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为此,当地政府坚持以民主公正为原则,将政策大权交给拆迁户自行协商,所有信息全程公开,对所有拆迁户一视同仁。没想到短短三个月,这个“死结”竟然解开了。

  拆迁户:“拆迁就怕吃亏,怕政府不给兑现”

  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总面积约为350亩,涉及拆迁户达2000多户,其中四分之三的户主是农民。房屋总建筑面积35万多平方米。

  红椿巷居民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原来的红椿巷里,绝大多数房屋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建成的泥木建筑,经过历史的洗礼后,早已变得破败不堪、阴暗潮湿,其中的1000多间房屋还是危房。原先上个厕所都要走上200多米,生活极不方便,宅间小巷不足两米,消防车根本没法进入。平日里通风、采光、绿化很差,而一旦遇上灾害性天气,红椿巷的居民总是得紧急疏散转移。

  2003年,东阳市政府将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列入该市重点工程,而在每年东阳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求对红椿巷区域实施改造的呼声也从没断过,相关议案不断。红椿巷的居民们也早有改善居住环境之意,然而就在2008年,东阳市政府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支持率仅三成。

  今年69岁的马世章是原红椿巷的居民,他的房子是1995年建的,眼看着只有十来年历史的房子要被拆掉,他起初是坚决反对拆迁的。在每次拆迁动员会上,马老总是坚持己见: “我的房子住得好好的,也才建没多久,而且我是靠退休工资吃饭的,有4个子女,房子拆迁后存下的钱根本就不够用,还得防着生病之类的事情。一旦把房子拆了,经济上承受不起。”

  “拆迁就怕吃亏,怕政府不给兑现。”原红椿巷和平村村民金向荣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早就搬出红椿巷、将房子另建别处的他,认为迁拆就会吃亏,尤其是对农民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他对当地政府召开的一切动员大会均置之不理,以局外人的态度旁观当地政府的动向。

  “好好的房子就要没了,还要搬到郊区去,我的退休工资全部贴进去都不够。”75岁的徐理纲老人谈及反对的原因如是说。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红椿巷的房子是个两层楼,1975年修建的,退休工资是一千多元,还有三个孩子,房子拆了后经济压力比较大。

  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建好的安置房一直空着,新城的规划方案也早就出台。从浙江省各地请来的五拨专家来了又走了,都向当地政府直摇头,认为红椿巷区域拆迁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东阳市建设局局长吕指江告诉记者:“我们遍访了正在旧城改造的其它城市,都找不到零矛盾的拆迁方案,一切都陷入了僵局。”

  “阳光拆迁”:老百姓拆得心服口服

  面对专家们的不看好,拆迁户的不支持,东阳市考虑再三,顶住压力,坚持要解开红椿巷区域这个关涉民生工程的“死结”,但前提必须是建立在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经过再三讨论,反复研究,当地领导班子终于制定出了一套政策方案,并明确以“不畏艰难、不辞劳苦、不厌其烦、不甘落后、顾全大局”的“四不一顾”精神为工作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动迁任务。

  2009年7月28日,东阳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拆迁工作,此后拆迁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政策指导组、矛盾协调组、宣传组以及各动迁组、专业组密切配合,忘我工作,使得红椿巷旧城改造的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一个拆迁户就是一个故事”,尤其是对于老房子而言,历史遗留问题很多,纠纷不断。据了解,直接参与拆迁的工作人员就高达700多人,采用“包干”方式,即给每位拆迁工作人员分派相应的拆迁户指标,在拿到指标后,拆迁工作人员必须竭尽全力说服迁拆户自愿拆迁。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不少红椿巷拆迁人员自从拿下指标后,就再也没了上下班的时间概念,经常在拆迁户家里一待就到半夜,向他们讲解相关的拆迁政策,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到工作组。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发动自己所有的亲朋参与到拆迁说服工作中来,更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带病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

  一个多月下来,拆迁户的意见就提交了2000多条,而拆迁政策和安置办法也相应地修改了几百处。

  为确保旧城改造工作的高效运转,金华市委常委、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担任指挥部总指挥,下设的专业组组长、动迁大组正副组长、动迁小组组长等也全部由局级领导担任。

  据悉,截至2010年7月10日,主要商业街道房屋动迁工作提前完成,86户拆迁户的签约率达到100%。目前,内屋拆迁户未签约的仅剩3户,相关拆迁程序正在推进。

  “我自己的房子就拆迁了两次,办房产证、土地证什么很头疼,这次政策很到位,这次房产证什么的都已经弄好了,拆迁工作一步到位。”61岁的徐希超是社区干部,已经参与了4次拆迁工作,他回忆起以前拆迁工作与这次红椿巷拆迁工作的不同时说,“以前几次拆迁都是村、街道等参加,两个干部管100多户。这次市领导都参加,几百位干部全来了,鼓舞了士气,表明了政府的决心。”

  开始是坚决反对拆迁,后来由于理解了当地政府的拆迁动因,感受到了政府的拆迁诚意后,徐理纲老人坚决拥护起了当地政府的拆迁工作。他告诉记者,“政府改造红椿巷是为了整个东阳市的面貌,所以我坚决拥护。”他在外地的大儿子徐优文得知老家要实施旧城改造,也专门打来电话,让父亲一定要支持政府的旧城改造工作。

  记者获悉,红椿巷拆迁工作的各个专业组都尽心为动迁工作服务,坚持每晚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动迁过程中的大小问题650多条,其中矛盾协调组主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30多起。

  “我们聚全部之力,分组分管下去。一分组后,工作人员的思想就统一起来了,责任也明确了,很多人每晚都忙到天亮。”吕指江谈及红椿巷区域拆迁时感慨万千,“政策制订后,老百姓基本都能接受,所有过程都公开公平公正,全部信息予以公示,这一条很重要。另外,所有步骤都依照法律程序。”

  安置办法和其他配套政策一出台,立即全文刊登在东阳日报进行公示;参加拆迁许可听证会的拆迁户,由老百姓自己投票选择;房屋评估公司,也由老百姓自己投票决定;每一拆迁户的认定面积和评估结果也公开在几个场所张贴东阳新闻网专门为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开辟专题,设立政策文件、政策解读、市领导在线访谈、拆迁动态、政策问答、旧城改造大家谈等子版块……这些方式都有效地搭建起了政府与拆迁户之间的沟通平台,确保了民主的“阳光”拆迁。

  “过去拆迁是重视机关,忽视农民,这次是一视同仁,心里觉得特别舒坦。”马世章老人对记者说,由于抽签的时候运气好,他抽到的房子比退休的一个老干部家抽到的房子还好,现在他住的是宽敞明亮的三房两厅。“过去拆迁是嘴巴上讲得很好,服务工作做不好,现在是服务工作做得实实在在,真的替老百姓着想的。”

  金向荣说:“政府在这次拆迁工作中做到公正民主,对老房子的界定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对百姓很负责。”

  记者了解到,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的配套服务与拆迁工作紧密配合。东阳市还坚持“以人为本”的拆迁理念,这在拆迁的配套服务中突显出来。孩子读小学,可以回原来的拆迁区域就读10年不变,也可以就近读书。医疗则是通过社区服务站等形式解决,菜场等商业网点将统筹考虑群众的需求后解决。针对有特殊困难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对经确认的51户特殊困难的拆迁户作了特殊照顾,给予优先选房安置。

  专家:红椿巷经验提供了“和谐拆迁”新的思路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在北京召开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专家研讨座谈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公众所关心的暴力拆迁问题,专家们提出“先补偿后拆迁”的机制,其中政府为公共利益进行的拆迁,必须通过正常的程序,即在取得被拆迁人的同意、给予充分补偿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这一条例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近年来,从“野蛮拆迁”到“暴力强拆”甚至致人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这不仅是对人民权利的漠视和侵害,也是对法律精神的无视与肆意践踏。

  对于“和谐拆迁”,百姓有着深深地期盼。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和谐拆迁”一词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不少与会代表呼吁国家尽快制定《拆迁法》。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向记者分析了当前征地拆迁矛盾冲突加剧的原因,他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由于征地程序不完善,很多拆迁项目的征多征少、补多补少都是由政府决定,百姓参与不足,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其次,土地增值与征地补偿之间的差距很大,百姓在享受土地增值利益中受益很少。再次,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被征地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农民没有决策参与权。”

  东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施侍伟多次公开表示:“东阳整个拆迁工作依法依规,一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前期拆迁工作已经赢得了广大拆迁户的充分信任。”

  据了解,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组的工作人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群策群力,逐条讨论完善,先后易稿十余次出台的《补偿安置实施细则》依法依规、切合实际。在一次会议上,施侍伟用“跪下来征求拆迁户的意见”来形容拆迁工作人员的诚意。所有这些努力,都取得了红椿巷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在短短的三个月圆满完成拆迁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类似的话语,“这次拆迁得人心”、“一视同仁、没有走后门的现象发生”、“公正公平”、“对百姓负责”……

  针对东阳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经验,杨建华表示,“此举非常有意义,针对征地拆迁引起的问题、矛盾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被征地者明明白白地知情、参与和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尊重被征地者的权利,也维护了他们的合理利益。”

  “东阳红椿巷区域拆迁工作是很好的创造,充分尊重百姓的各项权利,达到征地者与被征地者之间双赢甚至是多赢的结果。”杨建华说。

  俗话说无破不立,拆迁本身是对旧事物的破除,也必然以旧城区的改造为代价,但“民主公正”的拆迁才是惠及民生的题中之义。东阳市委市政府的做法,将拆迁置于阳光之下,实践了公平、公开、公正的承诺。(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