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以创新方法促进毕业生就业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高校以创新方法促进毕业生就业

2010年07月08日 19: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于630万即将走出校门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迈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力部署下,我国各地高校积极探索形式多样、贴近学生需求的就业引导和服务政策,在推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职业能力:瞄准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这是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始终保持的良好状态。

  “我们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说:“在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中,就业状况已成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联动机制,探索人才培养过程的复合型、灵活性和适应性。坚持按专业大类招生,高年级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全校学生也可选修第二专业、跨校辅修。

  没有很好的教学质量,就没有良好的就业保障——在同济大学的每个院系,这种观念都深入人心。为了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了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机制;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又大力实施“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了设立“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直接投入4800余万元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的2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还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科布局与校区布局结合、产业链与学科链对接,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振华港机、中西部城市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同济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课程设计、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创业成才理念得到深化,社会服务意识全面提升。

  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实训的开放平台

  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项名叫“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项目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学校通过与企业、社会多种资源的融合,推进工学结合,为广大学生拓宽了实践和就业的渠道。

  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局)、917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88个,校外实训基地163个。

  “通过联合各方组成协调领导小组,夯实责任,保证经费,加强定性、定量考核,奖惩结合等5项举措,这项工程的效果逐步深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说。

  近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82.7%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为了建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定期“回访制”,要求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交流,及时调研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这种良性的深度合作中,学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等12种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及行业精品课程13门。

  曹毓刚说:“仅有硬件还远远不够,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276名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50多名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聘请兼职教师261名、客座教授9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涌现出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3名,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职教名师17名。

  就业关爱:构建全方位服务长效机制

  同济大学通过定期联系数千家用人单位、建立校地“人才服务合作站”、联手人才中介、开通骨干企业“招聘直通车”等方法,每年组织千余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学生就业信息网每年发布需求人数达5万人次以上,毕业生供需比连续3年超过1:6。

  “就业绝不是学生毕业时才要关心的问题,必须着力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李昕说。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同济大学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项目,建立校、院两级,全程化、全覆盖、分层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立以选修课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每学年覆盖近2万人次的全程化课程体系;建立以新生教育为基础、个案咨询为主体、现场咨询为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多样化辅导体系;建立以校外培训为途径、校内办班为渠道、业务讲座为媒介、集体备课为平台、企业挂职为契机的精英化师资体系。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开展就业援助“手牵手”活动,从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座谈会、导师制、团训、面谈等多种形式,为困难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支持,受益学生人数超过300人。

  而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工都分别承担着帮助一定数量学生就业的任务,并要参加相关考核。

  “没有就业就没有学院的发展、没有学院发展就没有每个教职工的发展。”曹毓刚说:“只有每个教职工都树立爱生如子的意识,把每个学生的事当作自己孩子的事,学生的就业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记者吴晶、刘奕湛)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