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家长竞争3500个学位 攒积分送子读公校(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四千家长竞争3500个学位 攒积分送子读公校(图)

2010年07月19日 10:2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机会入读公校,对外来工子女是个福音。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昨日是番禺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申请”入读公校咨询的第一日。虽然公布的总共只有3500多个学位,但昨日一天就有四千多家长在141个咨询点登记咨询。在咨询中,也有不少家长“碰了钉”。

  按积分高低确定是否入读

  “从7月18日开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通过积分办法按分数高低确定是否入读公办学校。”几天前,番禺教育局的这一新消息出炉后,便吸引了众多外来工父母的关注。

  昨日,141个咨询点同时对外开放, 钟村二小是这次接收外来工子女最多的学校,总共有65名。前来咨询的人也最多,仅一个上午就有上百人,最终学校只登记了65名。虽然相关部门的具体数据并未统计出来,但初步估计有4000多外来工在首日进行了咨询,已超过了此次计划招收外来工子女的总人数。

  学校老师现场讲解

  因为各个学校招收的外来工子女学位数不等,有的学校前来咨询的家长并不多。在洛溪中学咨询处,一个上午仅来了40多位家长,但已超出学位数的一倍了。学校老师都非常耐心地给家长们说明情况。据咨询人员黄老师介绍, “我们今天主要给家长提供某些咨询,看看他们是否都符合条件。”

  据了解,如果不符合积分申请四个必达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被卡,外来工子女就读的机会就不大了。家长可以把现场的相关政策资料带回家,如果不懂,还可以根据资料里的咨询电话进行查询。如果条件都符合,家长可在24日那天,前来拿申请表回去填写,并去相关部门盖章。

  家长心态

  符合条件:

  备齐资料信心足

  “前天才从报纸上看到消息,正在发愁女儿去哪上学呢?”来自广西的黄先生在钟村做小生意有4年多了,女儿刚刚要上学。黄先生准备了一大沓资料,8时多来到学校,上午9时多,前来咨询的人就排起了队,“他们所要求的条件我都符合,看来入读公校的机会比较大。这样不但学习质量有保障,而且可以省不少钱。”排在前面的黄先生比较兴奋。

  钟村二小的咨询老师表示,仅自称符合4个必达条件登记的,一个上午就有65人。而是否真的符合“四必要”,只有等到24日,家长把相关证件拿来核实才清楚。

  条件不符:

  失落之余费神找学校

  在钟村二小咨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昨日就显得比较失落:“我的孩子不能在这边报名了。”她告诉记者,除了孩子的年龄条件符合外,其他的都不符合。

  她觉得孩子上公办的学校,肯定要好些。但现在这个情况,只能赶紧给孩子找别的私立学校。在与记者交谈中,得知她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向很好,这个学校以往是按考试成绩来录取。现在出了这样的政策,孩子就很难上公办的学校。

  另一位户籍是贵州的家长,遗憾地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没有报上名,是因为她的社保没有达到三年以上,条件不符合。

  后悔者:

  来穗十年没办暂住证

  也有后悔不已者。在洛溪新城小学咨询处,记者碰到来自江西的李先生夫妇。李先生告诉记者,其小孩在新荟幼儿园读了三年,今年刚好满6周岁要读小学,正赶上这次的优惠政策。“我在广州工作十多年了。2007年,还在丽江花园买了房子,如果条件允许,或许可以就读公办学校,能省下几万元。”不过李先生有点担心,虽然在广州工作了十年,但他从来没有去办暂住证,这是4个必达条件之一。“很后悔没有去办理暂住证,当时没那个意识。我现在担心就因为这一项被卡了。”

  教育局:

  条件不符原则上不能入读

  而番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个必达条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申请’入读公校的基本条件,暂住证就是其中之一,缺少这项也不行。”对于这种确实居住了3年以上时间,但又因为父母忽视而为孩子丢掉参与积分机会的情况,还是要等到最终排序公示后,如果还有剩余学位,再考虑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办理。

  之前有学校通过考试对外来工子女进行择优录取,但此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申请”入读公校,并不与孩子的成绩挂钩。但如果还有剩余学位,再考虑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办理。对于未能通过积分办法入读公办学校的,将引导到区内已领证的民办学校就读。

  “积分申请”流程

  初定8月9日~11日公布第一批入读公校人员名单;教育部门将视剩余学位决定是否启动二次学位统筹。

  “积分申请”工作流程:申请人提出申请—审核材料—统计积分—第一次排序—公示—统计分配剩余学位—公布—第二次申请—第二次积分排序—剩余学位调剂—公示—录取入学。 (作者: 李立志)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