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是走过场还是学到了真本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是走过场还是学到了真本事?

2010年07月27日 10:33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每年暑假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集中“爆发期”,有山区支教、社会调查、职场体验等多种形式。看到这些满怀热情来实践的大学生时,您对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实践有没有意义或效果呢?7月16日起,本报联合四川在线对大学生实践情况进行了“请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打打分”的网上调查。

  报网调查:

  近一半网友认为,实践时间太短,难入角色

  报网调查显示,57.78%的网友认为目前大学生实践马马虎虎,给了60-80分,25.56%的网友认为不及格,只有16.67%的人认为大学生实践优秀,能够达到80分以上。

  截至7月26日16时的统计,77.89%的网友认为大学生实践很有必要,12.63%的网友投了反对票,表示大学生实践没有必要,华而不实,耽误学习。另有少数人觉得“可有可无”。

  在对大学生实践意义的投票中,40%的网友认为实践的意义在于在社会中认识自我、找出不足,35.79%的网友认为锻炼交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大学生在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呢?44.44%的网友认为大学生实践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34.44%网友认为实践选题空泛,脱离实际,流于形式。

  大学生实践的最大困难在哪里?41.11%的网友认为是联系实践单位。

  单位回音:

  总体情况只是及格,操作能力欠缺

  “大学生来这里实践都是从零做起,学习能力很重要。”省内某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顾问林先生说。在每年接触的众多大学生实习者中,不乏优秀者,但总体情况也只是及格。究其原因,目前大学教育在联系实际方面相对欠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非常肤浅。

  “存在这些问题都属正常,关键是要尽快适应社会,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林先生建议,实践应该从大一开始,多认识社会;在临近毕业选择实践单位时,最好与自己的职业取向相结合。

  “也有不少高校跟我们联系安排大学生实习,但目前条件不够好。”四川久远新方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李欢说,她所指的条件是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不能满足公司正常运营的需要。这也是调查中,大学生难以找到实践单位的原因所在。

  “公司直接面对的是市场,因此希望大学生实践能给公司带来效益。”李欢坦言,这不仅需要企业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提供实践平台,也需要学校教育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提速。

  学子声音:

  “从大一开始的社会实践对我非常重要”

  今年西华师范大学刚毕业,张克昂就做起了老板,与同学一起成立了广告公司。“从大一开始的社会实践对我非常重要。”大一起,张克昂就开始在校外做兼职,散发传单、餐馆打工、广告策划都有涉猎。

  “对我而言,实践最大的好处是了解社会,学会与人打交道。”现在,他的公司也招收了近10名大学暑期实习生,“我能体会兼职、实习不好找的心情,所以尽量为同学提供一些机会。”

  8月1日起,西南石油大学暑期社会公益服务队就要出发了,队长宋海华正在做准备工作。这次他们的项目主题是“我国农村秸秆处理现状调查——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斑竹园镇为样本”。

  “一到5月份,秸秆处理就成了一个社会话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找到相关企业,通过调查希望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宋海华说,“我不同意现在的实践都流于形式的说法,至少我们每次确定实践项目,都是做了社会调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话题。”

  各方建议:

  建立校、政、企合作机制,搭建公共平台

  西南石油大学暑期社会公益服务队指导教师曹正说,现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在增强,很多学生向学校提出了有建设性的项目设计方案,“但仅有学校的支持还不够,很多方案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助,我们希望在这一方面能够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这一次的秸秆调查项目,他们在联系政府和企业方面就花了很多的时间。

  网友“zldong007”说:我见过不少支教的大学生,很是辛苦。他们都乐于在社会中帮助他人,锤炼自己,赞一个。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现在的大学都太浮躁,很多好的想法、好的实践机会,却被“走形式”了,实在可惜。应该在大学中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对于确实参与了社会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该鼓励。

  网友“九九不归一”说:在学生方面,社会实践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差。在社会方面,对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缺乏了解或缺少足够的重视,或缺少合理的安排和规划。总体而言,需要搭建一个公共平台,让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各方在信息沟通和计划安排上更方便对接。 (江芸涵 张立东 陈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