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率调查:应届毕业生“被就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就业率调查:应届毕业生“被就业”

2010年08月10日 09:2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也许是做学生工作的缘故,经常能够和其他外高校的朋友合作交流,时常可以听到他们感叹找工作的艰难。但同时,一些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却很高,受到同学们的广泛质疑。此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试图了解就业率是如何“打造”的。

  我以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院校为分类标准,随机抽取了30所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发现其中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率都高于90%,而一些民办院校、大专院校的就业率竟然超过了国内名牌大学,接近甚至达到100%。

  调查中了解到就业率统计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

  现象一:不就业就扣证,催生就业合同造假

  在一些普通高校和部分民办、大专院校中存在着将就业与毕业证、报到证硬性挂钩的现象,签假协议、盖假章的现象同时存在。

  毕业于某体育学院的刘同学,道出了不少细节:学校一般是通过签订毕业生双向就业协议来统计就业率的。而这样的协议有许多单位是不签的,因为这个时候毕业生还没有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学校会要求学生随便找个单位在协议上盖章。我们学校还有个硬性指标,比如就业率必须在80%之上,一个班30个人,就必须至少交24张协议。问及学校为何有如此硬性规定时,刘同学说:“就业率是考核一个学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哪个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处于倒数几位的,就要减少该专业招生规模。”

  学生拿不到就业协议就无法拿到毕业证,这只能让部分学生去尝试“另辟蹊径”。“帮学生敲就业章,想敲哪个公司的就有哪个公司的。”在无锡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龙同学(化名)告诉记者,其学校所在地就有人制作了不少公司印章,以此为买卖,帮助学生应付学校的规定。

  除此之外,南京某学院学生透露,该校存在着要求学生出具就业协议书,否则就扣留报到证的现象。此类现象在所调查的天津、四川、江苏的一些高校中均存在。

  现象二:“被就业”

  2009年,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某知名论坛上发表文章痛斥学校就业率造假行为,其中“被就业”一词在文章转载中被放入标题使用。此文受到网友的高度关注,“被就业”一词成为当年网络的热门词汇。

  四川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反映了其“被就业”的遭遇。她今年毕业,自己没找到工作,在学校的安排下,在一家商场做一份类似销售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没过几个月,她就主动离职了。像她这样“被就业”的同学不在少数。她说:“学校会为了保证就业率给你随便签就业协议书、安排个工作。介绍的多是不适合的工作,结果做不了多久就不想做了,相当于没找到工作。”

  现象三: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不透明

  就业率数据统计不透明、不公开,在一些普通高校较为严重。不少同学认为,90%至100%的就业率不可信。

  北京一所民办大学的学生说,他们毕业时都不用交就业协议,同学中至少有1/3的人没有找到工作。在如今名牌大学的学生找工作都难的情况下,他不明白他所在的普通民办大学高达98%的就业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统计数据偏高是肯定的,”陕西某大学的阮同学说得很直接,“将现实情况和学校公布的数字进行对比,很明显地就能觉得学校公布的就业率过高了。”

  某财经大学的孔同学说:“我们也感觉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很玄乎。我觉得像会计和金融等专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就业,而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率水分就比较大。”

  现象四:将研究生、出国留学生算就业

  陕西某大学的阮同学对学校将保研、考研、出国的人数算作就业人数的做法很不认同。她认为,这些人虽然毕业了,但要继续深造,并没有获得劳动收入。应将这部分人单独列出来。

  江苏某高校一学生也对此表示质疑。他说,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许多人就是冲着学院的就业宣传来的,现在,三年一晃而过,终于发现,所谓的高就业率往往是考研率与掺了水分的就业率统计之和。我们这群不知路在何方的大三学生,真的很无奈。也许明年,我们会成为就业率分子的一部分,希望我们不是弄虚作假的分子。

  四川一所民办职业学院的行政人员透露,就业率造假的现象不仅在民办高校中较为普遍,公办高校也同时存在,只不过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加严重一些。他认为,公办学校拉高就业率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而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关系到学校的生存,没有“好”的就业率就招不到学生。而且,如果就业率不高,自身的办学规模也会受到限制,招生名额会减少,办学经费也随之减少,如此恶性循环,学校必会陷入困境。这位行政人员说,他所在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为96%,但真实的数字究竟是多少,他不肯道出。(南京大学 沈双逸)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