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中国难出好校长(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江平:中国难出好校长(2)

2010年08月12日 17: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科设置权成为对高等教育的紧箍咒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校长任内实现的突破有哪些?另外,受限于体制原因,你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有哪些?

  江平:我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内,比较大胆的一个举措是实行学分制,或者说是比较自由听课的做法。现在这个是比较习惯了,在当时可以说是很新鲜的事情。虽然我被免职后有人说我是自由主义、自由化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指责,但我不后悔。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到的,我想有两件,一个是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校长没有太大的权力。比如当时规定文体课的比重占多少,我认为中国的高等学校比起美国院校来说,这是很突出的一点。高校应该有它的自主权,或者有设置课程的自主权。不久前我听说不仅政治理论课中央要统一编教材,甚至法学的一些课程,中央也有统编教材的计划。这样的话学校就没什么自主权了,老师也没什么自主权,不能够突破课程的规定,也不能够突破统编教材的规定,必须按照统编教材讲课,那会扼杀了高等学校的自主性,将是很大困境。还有一个没做到的,就是实践课。拿一些案例来讨论,诊断式教学,但那需要小班授课,当时没有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你带领领导班子每月接受师生质询,是你的发明创造吗?领导班子内部有人对这个方式有意见吗?

  江平:也不是我的发明创造,应该说当时学校为了解决学生中的意见,有的学校就搞了对话会,我想对话会在当时来说是沟通校长和学生之间的很好的方式。所谓对话会就是把学校最近的一些措施,学校准备怎么做,向学生透露,是一个公开透明的渠道,加强相互理解。比如学校当时复校以后,校舍面临着巨大困难。我们要校舍,北京市文化局就是不给,我们交涉过多少次最后还有很多困难,这些情况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会理解,要不然他会觉得学校无能为力没有去要过这些校舍。第二个是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有什么要求,可以及时反馈,能够做到的尽量解决,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办法。学生提的意见当时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生活。对有些老师讲课不满意,希望能把实在讲得不好的老师换掉,这些意见很尖锐,我们也确实换了一些老师。这不是一个对立的会。领导班子的人心里怎么想,难说,但是表面上没有不愿意的情绪。

  校长求突破很难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让你给大学校长定位,你会怎么定位?应该是学者,管理者还是行政官员?

  江平:我觉得大学校长首先必须是学者,这是最起码的条件,任何国家都是这样,不是教授没法当校长。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一个公选公推。大学校长应该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我倒不主张他必须是专门的管理人才,必须是从教育部下来的官员,没必要。像美国,大学校长轮流担任,只要你是教授,而且是公选的,认为你这个人有一定的管理技能就可以任职。没有必要专门去培训管理才能,因为有下面的人员来帮助你。外国的大学校长就一个(任务),去要钱,凭着他的身份地位去为大学募捐。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在现有体制下,一个校长是否可能改变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在这样的体制框架下,有没有空间去发挥?

  江平:中国的体制可以说两个问题是关键的,一个是高等学校行政化,这你们应该看到很多了,行政官员,学科带头人,谁当上院长、校长,谁就变成学术带头人了,他们就拿到了学术资源。学校的级别,有部长级的校长,有司局级的校长,甚至教育部的官员直接来当校长,像这些都是行政化的体现。第二个是高等学校的思想僵化。思想僵化有很大的创伤,课程的设置、内容都要有关部门来核定标准,这个损害太大。有人常常说,为什么中国不能培养几个真正能在国际上拿诺贝尔奖的学者,我看关键就在这儿。

  大学可以结合市场, 但不能变成市场化的产物

  中国新闻周刊:前段时间“根叔现象”被社会广为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大学校长去行政化的努力,有人认为大学校长不应只限于玩弄网络时髦语言。你怎么评价?

  江平:我总的认为这样的现象应该是肯定的。这说明了现在的校长能够和学生更融合在一起,更亲近。我看到最近一些大学校长的讲话,都开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语言,以更平等的身份出现,应该说大学校长跟学生中间的隔阂也是自然的,现在很难要求校长都能跟学生打成一片,最后能跟学生更多的交往恰恰是在毕业典礼,所以各个国家的大学毕业典礼是被看得很隆重的,像美国大学就要请很多家长来参加。所以在毕业典礼里面,去掉官话套话,去掉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个就很重要。我觉得中国现在很大一个改变就是要改变文风。中国的党八股过去延安整风的时候提到过,现在越来越严重,你看看官方的讲话都是套话空话,而且蔓延到各个领域,私下讲话他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改变文风应该要从中共党内开始。或者说我们从高等学校来说,应当更提倡。高等学校完全没有必要像政治局会议那样讲话,学生一听就烦了。所以我觉得改变文风从校长来开始,提倡讲话讲得通俗一些,学生好接受一些。但是不是就仅以此为满足?当然不能这样。学校终究还有他的理念、培养目标,这些东西是根本。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知识界的人在强调大学应该是精神圣地,但现在的现实环境中,大学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职业培训机构。你觉得在现实环境中,大学应该怎样定位?

  江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对于现在的大学有些做法是肯定的,有些做法是不支持的,我赞成大学走向普及化,像现在提出大学扩招,总的来说我是赞成的。有 50%、60%的高中生能上大学,这是好现象。但不能太盲目,现在变成了高级技工很少,很多变成了大学生,这点是很过分的。社会上急需高级技工,应该鼓励这样的教育,德国就是有很多高级技工,而且他们的待遇也不低。我们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也工资低,那能当一个高级技工为什么不好。

  总的来说,我觉得不要把高等学校太理想化,把他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我赞成。但现在有些高等学校过分市场化、商业化,我是完全反对的。但这也不能怪他们自身,因为经费不够,学校被迫搞创收,这点是个大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只要是国立的高等院校,主要的经费应该由国家预算来解决。同时,我主张像外国那样,在企业家中募捐,要有鼓励企业家慈善行为的政策,以此解决国家预算经费中不足的部分,这比高校商业化好得多。大学可以结合市场,但不能变成市场化的产物。本刊记者/杨时(实习生代双双、李玉敏、朱悦俊对本组报道亦有贡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