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才遭招办拒投档无缘名校 官员称非"冤假错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偏才遭招办拒投档无缘名校 官员称非"冤假错案"

2010年08月26日 19: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西安8月26日电 (记者 冽玮)西安高新一中应届生孙见坤26日对中新社记者透露,他将去山西大学就读,但会要求转专业,继续学习历史。此前,他由复旦大学8名教授联名请求破格录取,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此事一经披露,备受关注。

  今年19岁的孙见坤,痴迷国学已久,经史子集,多有涉猎。他曾参加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举办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其在国学方面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打动了8位评委。2009年通过激烈的全国比赛,孙见坤进入央视大型国学知识竞赛《开心学国学》决赛。作为选手中唯一的中学生,他对于《楚辞》、《论语》等古代典籍的熟悉程度,令许多选手表示“汗颜”。遗憾的是,孙见坤偏科严重,英语、数学成绩一般。今年高考发榜,其总分比陕西省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按照“博雅杯”的章程,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

  虽然复旦大学为破格录取孙见坤“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陕西省招办一直坚持原则,拒绝投档。最终,孙见坤被山西大学法学院录取。

  此事一出,舆论的焦点大多指向陕西省招办,指责他们墨守陈规,不能灵活变通。有人还指出,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却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清华外文系录取。而数学考了零分的吴晗在1931年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在尖端学术领域有时的确需要偏才。

  陕西师大成教学院副教授邢纪彦告诉记者,在一考定终身、唯分是举的教育体制下,不少像孙见坤一样的偏才被埋没。归根结底,还是传统考试制度与灵活选拔机制之间的博弈较量。要真正作到“唯才是举”,在中国还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完善。

  陕西省教育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则认为,从制度上讲,陕西省招办无可厚非,孙见坤事件也非“冤假错案”。现有的教育考试制度的确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毕竟在现阶段利大于弊,不可能完全摒弃。他指出,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应该是建立一种特殊机制,突破普遍的选才标准,对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进行破格录取。自主招生、保送制度都是对僵化、固定的高考录取制度的有益补充,但还远远不够。

  作为当事人,孙见坤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得到弘扬。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这就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希望国内也能多开办一些孔子学院,以推广国学。

  他表示,季羡林先生说过,做学问要“守先待后”,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把前辈学者的东西“守下来等待后人”,这已经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他说不出意外的话,他会按时去山西大学报到,但会要求转到历史专业,继续钻研国学。(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明】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