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就能上“洋”课 国外名校公开课视频人气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在家就能上“洋”课 国外名校公开课视频人气高

2010年09月01日 16:34 来源:东北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国外名校大学开放课程’,那么你已经‘OUT’了。”近日,网络上一段段国外名校的公开课成为了炙手可热、点击量超高的人气视频。

  有人喜爱是为那种有趣的授课方式,有人中意是憧憬那名校风范,有人关注却是为了不被潮流“落下”。但只要听过网课的人,基本都会被国外课堂那种轻松自在的教学氛围所吸引,从而爱上“网课”。

  【触“课”经历】

  讲师“爱”上耶鲁老头

  李楠是沈阳某大学高校心理学讲师,据介绍,她与网络名校公开课的结缘,开始于今年年初的一次课上。李楠在给学生上课时提及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话题,没想到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耶鲁大学的一门叫做《死亡》的网络公开课,惊讶过后她开始在网上搜索这门课程的资料,之后便“爱”上了那个造型奇特的耶鲁老头。“现在我固定上的课程有《死亡》、《博弈论》、《聆听音乐》。”李楠说,这些课程不仅使她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同样是老师的她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拿《博弈论》来说,在传统意义里,博弈论应该是运用在分析竞争中,但是在这门课里,它指普遍意义上的战略研究,甚至可以运用于教育:老师希望学生和自己配合,本身就需要战略。”在每次听完课后,她都会对教育方式产生一些新想法,当她带着这些想法重新投入教育工作时,就会发现和学生交流变得更容易了。

  高校学生上“幸福课”

  “我是在校内网上接触到外国的公开课,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和‘平等课’。”今年上大三的学生杨斌,对于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心得,哈佛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侧重于学生的思考,老师通常会给出多种选择,而从来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老师所做的只是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思考想明白,哪种答案、方式最好。“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习惯去给定一个标准答案去界定正误,这样却习惯性地束缚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杨斌认为,外国课堂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引导”式教育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而我们的大部分课堂常常是老师单方面唱主角,讲给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校,我们常常是‘被上课’的。”杨斌表示,听网课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不为任何文凭和证书的学习。

  【为何才火】

  网络字幕组带火“网课”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开始向网络发布开放课程。一些名校课程也曾散落在一些小型网站和论坛上,但都因为语言问题,乏人问津。直到现在,这些课程经网络字幕组的翻译,才得以在国内大范围传播。

  今年年初,国内一些知名字幕组开始介入这些名校的网络公开课的翻译,字幕组的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看似深奥的名校大学课程视频居然能够在网络间像美剧一样流行。“从前由于语言障碍,很难坚持听下来,尤其是哲学、语言类课程。现在我一天能消化两三节课。”辽宁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崇丽表示,她之前就对外国高校的一些公开课很感兴趣,但以前没有字幕的时候,学习课程内容的前提便是语言问题,现在她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下载。但崇丽也表示,目前能下载到的开放课程,基本上都是文化艺术类,而理工类与高新技术类没有出现。“这些大学不会将自身的核心课程放上网络,最代表大学精神的学科是难以向外开放的。大学的这种做法,侧重点可能更在于对人才的吸引,毕竟大学有其生存发展方面的考虑。”中文系博士严教授如此分析。

  【调查结果】

  近八成人知道国外名校网课

  本报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人群包括100位大学生、50位教师、50位准备出国的学生,50位公司职员,还有100位随机调查者。

  调查结果显示,5成以上人群都或多或少地看过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其中以大学生和准备出国的学生居多;另外25%的人虽没有看过,但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国过名校网络公开课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经常听学生在一起讨论;仅有24%的人,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一无所知。

  【专家观点】

  网络无法代替传统学习方式

  渤海大学中文系博士 严教授

  严教授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是学生求知欲在网络开放时代的释放使然,但他不觉得名校的这种模式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网络只是课堂学习之外的一种有效补充。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相比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客观性,人文社科则往往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密切相联。尤其是人文学科的一些学术性研究就不可能依赖网络,网上的资料来源很多都需要经过考证。网络无法代替传统的学习方式。

  本组稿件由记者 高菲采写

  (时代商报)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