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高校就业率“虚高”:应允许较低就业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谈高校就业率“虚高”:应允许较低就业率

2010年09月06日 14:3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不必过于看重初次就业率,最终就业率是关键。应关注毕业1年后、4年后、10年后,毕业生的收入变化、职业变化、职业满意度,尽快建立就业跟踪统计机制。

  ◆高校有必要充分重视就业率,但不应将就业率上升为高校的政绩观,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利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高就业率,应该是教育质量提高,辅以完善的就业指导的结果。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截至今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在此前后,不少高校也陆续公布了各自的就业率,不少院校都达到了90%,有些甚至接近100%。

  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的就业率,让不少依然在为找工作焦头烂额的毕业生困惑不解。质疑声也随之而起:就业率是如何计算的?就业率真有这么高吗?眼下的就业形势到底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岳昌君教授。

  统计方法亟待改进

  应建立就业跟踪机制

  记者:就业率似乎是年年统计,年年引来争议。不少人认为,较高的就业率似乎和现实情况不那么符合,存在“注水”现象。

  岳昌君:目前就业率的统计,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主要是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我认为数据总体接近实际情况。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2003年6月、2005年6月、2007年6月、2009年6月分别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结果和教育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高校自己公布的就业率往往偏高,很多都在90%以上,比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要高出不少。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一般就业情况比较好的学校才会主动公布就业率,客观上也给公众造成就业率普遍较高的感觉。

  教育部目前统计的是初次就业率,从技术指标来看,是比较科学的,是针对全体毕业生的一个全口径统计。但目前统计数据来源主要依靠学生填报,如果说就业率存在水分,那有可能“注水”的环节,就在个别高校要求学生填表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教育部也在通过多种方法验证高校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但对于全国各高校上报的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尚未有政府部门或第三方机构进行核实和评估。

  记者:教育部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办法中,就业形式包括以下7种:签订就业协议书、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艺术类自由职业)、定向委培、升学、出国(境)和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升学也计入就业率统计,是不是在推高数据,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注水”?

  岳昌君:在劳动经济学的概念里,就业率是有就业意愿的人找到工作的比例。而目前教育部的统计是将升学等计入在内的,这批人并没有就业意愿,所以,使用“落实率”这个概念可能更确切些。升学是否计入就业率统计,世界各国的做法不一,比如英国就把通过学习获取高一级教育机会计入就业率统计。将升学计入就业率统计并无不可,但在公布数据时应该详细说明指标构成和计算公式,并公布求职率、升学率等分项的比例,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公众对数据真实性的猜疑。

  记者:就业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离校时没有落实工作,可能到年底时就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离校时确定工作单位的,也可能对工作不满意而离职,又在进行新一轮的求职了。我们连续观察几年的就业率数据,一般到年底时,就业率会比初次就业率高出10到20个百分点。

  岳昌君:是这样,我认为不必过于看重初次就业率,最终就业率是关键。目前教育部主要统计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离校后的情况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继续跟踪。去年初次就业率68%,到年底达到87%,上升了19个百分点。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就业率时,会统计毕业1年后、4年后、10年后这三个时间点上,毕业生的收入变化、职业变化、职业的满意度等,这样对就业的总体状况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数据积累严重不足,应该尽快建立就业跟踪统计机制。

  注水背后是畸形的政绩观

  片面追求就业率不利高等教育长期发展

  记者:高校自己公布的就业率往往偏高,很多都在90%以上。除了统计方法的技术原因,从不少学生反映的情况看,部分高校对数据弄虚作假也是不争的事实。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下,就业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发展的“生死线”。资料显示,高校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的项目多达十几项,如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等等,任何一条对于高校来说都举足轻重,客观上提供了就业率造假的冲动。

  岳昌君:地方高校经费有限,很多依靠学费维持运转。2003年本科扩招第一年,教育部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18条意见,将就业率和招生计划、领导问责挂钩,没有达线的将减少招生名额,或者停止招生。这给高校带来了很大压力。

  从1999年到2005年的7年间,我国高校扩招呈两位数的快速增长。相应的,四年之后的2003年到2009年,是我国就业规模大幅增长的时期,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对这7个年份中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比如就业分布如何、各项就业政策的效果怎样,都有清楚的把握,对于未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政策的制定都将有所裨益。

  记者:这样看来,就业率注水,高校也是迫不得已。就业率的担子该不该压在高校身上?

  岳昌君:在高校规模迅速扩大的特殊时期,政府部门追求的应该是真实客观的就业率,应该允许高校有较低的就业率,片面追求就业率不利于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高校有责任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就业规划,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求职效率。但是在宏观就业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一味要求毕业生在离校时就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只会变相带来造假的压力和冲动,从而丧失了科学研判高等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的基础。

  促进学生就业,高校义不容辞。但是,高就业率,应该是教育质量提高,辅以完善的就业指导的结果。有一位大学校长曾经用四个词概括大学的责任:学习、做事、做人、共处。强调就业,培养技能,只是教会学生做事,其他三方面的能力,无论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本报记者 颜维琦)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