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爱心课堂”为外来务工子女“充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厦门“爱心课堂”为外来务工子女“充电”

2010年09月13日 14:51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入学摸底考试9分到现在每次都考90多分,居住在厦门市思明区西边社区的外来工腾见霞怎么也想不到儿子王超的成绩提高得这么快,“我小学一年级还没读完就辍学了,怎么教孩子?多亏了‘爱心课堂’。”

  现就读于莲岳学校六年级的王超,2007年暑假随父母从贵州印江县来到厦门,入学摸底数学才考9分,根本无法跟上厦门的教学进度。自从来到“爱心课堂”后,王超每次都准备了一大堆问题向厦门大学的哥哥姐姐们请教。现在王超已经成了尖子生,数学每次都能考90多分,还担任“爱心课堂”班长,别的孩子有不懂的地方,王超都会帮他们一把。王超说:“老师帮助我,我也要帮助别人!”

  腾见霞是厦门一家医院的保洁员,“以前,把孩子放在老家,爷爷奶奶管不住他,孩子都上三年级了还认不得几个字。”腾见霞说,“孩子在‘爱心课堂’里上了两年课,一分钱没出过,还经常有好心人捐赠文具用品。”

  西边社区常住人口9000多人,外来人口有4000多人。西边社区党委书记陈毅敏说,成立爱心课堂他们也是摸索了很长时间,“有些外来农民工的小孩,放学后只能跑到巷子外活动,存在很多安全隐患。”2008年5月,社区开始将这些孩子集中起来,由厦门大学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带着他们做游戏。

  然而家长有意见了:“孩子去那边玩,作业都完不成。”外来农民工工作繁重,文化知识有限,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关爱略显不足;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外来工子女知识基础差,视野不够开阔,学习条件更相距甚远。于是,居委会决定调整思路,将重心转向课业辅导。

  “爱心课堂”应运而生。每周二、周四的傍晚及周六的下午,每次时长2小时,厦大公共事务学院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一起为外来工子女“充电”。目前,共有14名小学学员,其中9名是来自贵州的土家族儿童。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李莉,2008年11月起就来到“爱心课堂”担当志愿者。之前,她也做过家教,2小时能赚60元,而给“爱心课堂”的孩子上课则是无偿的,“我喜欢这些孩子,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珍惜学习的机会!”

  对于西边社区的“爱心课堂”,莲岳学校也大加赞赏。外来农民工租住的房子,有时连门牌号都没有,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很难进行家访,与家长的沟通也受到限制;在孩子家庭信息的掌握上,社区无疑具有自身的优势。而“爱心课堂”的成立,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本报记者 郑晓强 林世雄)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