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留守乡村30年 让出新屋作教室家人住瓦房(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师留守乡村30年 让出新屋作教室家人住瓦房(图)

2010年09月27日 13:51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蓝金威指导学生学习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山路蜿蜒,曲径通幽。一个坡、两个坡……从上林县琴水村出发,大约15分钟的车程,便来到了琴水村米汤教学点。一走近上林县琴水村米汤庄,眼前是刚建起不久的一层楼房,11名学生分别安置在两个教室里,蓝金威每天辗转在这两间教室给学生上课。

  用青春守住课堂30载

  1978年,23岁的蓝金威从上林县师范学校毕业,回到米汤庄教学点当起民办老师,月工资12元。当时,教学点就在他家对面的山脚下,有80多名学生和6名老师,非常热闹。

  渐渐地,生活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让更多的人离乡弃土投奔他乡,有的甚至举家而去,学生越来越少,老师们也因各种原因相继离开,只有蓝金威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30年。每当有人问及时,他只有一句“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可是我们明天的希望啊!”于是,蓝金威守三尺讲台,这一守就是30年。

  现在从米汤教学点到琴水村中心学校有了一条沙路,步行需要40多分钟。然而就在两年前,从米汤教学点到琴水村中心学校,要爬几座山坡,往返一次要四五个钟头。

  每个学期开学,蓝金威总是步行到中心点,然后肩挑着学生的教科书在山路上爬行,有时扁担的两头还挂着学生或家长托买的学习用品。

  用爱心留住99名学生

  2001年,米汤庄教学点的校舍因年久失修被定为一级危房而无法使用。蓝金威无奈之下,带领学生搬出教室。有的学生因此转学,有的学生则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看着学生一个一个离去,蓝金威的心里就像被针刺了一样的痛。于是他想方设法,多方联系,终于从亲戚那找到一所空房子作为教室。然而,一年之后,借来的这所房子也被列为危房,蓝金威只得带着他的学生回到村前的空地上上课。

  大热天时,上完一节课,师生们全是一身汗水,逢到下雨天,师生们又全成了落汤鸡。村民们看到此情景,都心疼不已。有的家长干脆不让孩子上学或把孩子转到了别的学校就读,学生一下子由22个减到了18个。

  孩子失去了学校就等于他们失去了未来!蓝金威决定把学校搬回家里来。征得家人的同意后,他花了800多元对家里的房间进行布置:首先是一家人搬回原来潮湿、阴暗的瓦房,其次是把新房的大厅改造成为一间教室,在正面墙上挂上黑板,还请人对大厅重新粉刷。

  由于地方有限,蓝金威把学生们组成一个复式班,他是唯一的教师,负责语文、数学和美术等全部课程。

  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关注下,米汤教学点的新教学楼建成了,蓝金威带着学生回到了新教室上课。把家当作学校的5年时间里,他一共留住了97名学生。

  用真心对学生如亲人

  “尽可能地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蓝金威是这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每天上学,在蓝金威的家里都有一锅粥和一壶开水为学生们留着。孩子们饿了拿碗就吃,渴了拿杯就喝。哪个孩子头疼脑热,蓝金威都会亲自照顾。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的蓝老师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孩子,这些年来,蓝金威还刻苦钻研教育教学法。尽管教学条件艰苦,但他的教学水平却在全镇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乡、县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南宁市“我喜爱的老师”。1985年,蓝金威被转为正式公办老师。

  如今,米汤教学点有两个年级11个学生,每堂课40多分钟,蓝金威用“复式”教学方法,先给一个年级上10多分钟的课,布置好作业后,再上其他年级的课程。每天,他都忙得像陀螺。

  30年间,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大山走进城市,进入高中、大学,蓝金威的辛勤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他,在30年的春秋更替日月轮回的大山里始终坚守着最初的诺言:“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可是我们明天的希望啊!”(本报通讯员韦东路 记者张爱平 文/图)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天宁】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