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贫困生”:经济不贫困但道德“贫困”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伪贫困生”:经济不贫困但道德“贫困”

2010年09月30日 15:3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须知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伪贫困生”占掉的是原本属于贫寒学子的有限的资助指标。这些“伪贫困生”,显示的是道德上的“贫困”

  一个在班里担任学生干部的学弟向我诉说“困惑”:一年一度的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正在进行中,班上出现了一些很有争议的申请者,虽然他们都提供了“贫困证明”,但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贫困生”的家庭并不贫困,甚至连困难都说不上。

  按照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申请者只要提供有关部门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证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即可提出助学金申请。助学金的评定与奖学金的最大不同在于,奖学金与成绩挂钩因而易于量化,而助学金的认定条件过于笼统,留下了很多“作伪”的空间。

  学弟很困惑,他想不通为何堂堂大学生会为了几千块钱的助学金去撒谎、造假,而且没有丝毫的道德耻感。据他介绍,这些“贫困生”平时都用着高档的手机和电脑,动辄穿一身名牌招摇过市,咋看咋不像需要靠助学金过活的一类人——更令人愤慨的是,他们在拿到助学金后,这笔钱也往往被用作请客吃饭或奢侈消费。

  只要以“伪贫困生”为关键词,能轻而易举地检索出大量相关的新闻,它们构成了每年秋天一道奇特的“校园风景线”。在我读大学的时候,班上就有个“伪贫困生”,在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时候,他向班委提供的证明材料赫然写着“全家月收入325元,妹妹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打工”云云,落款处还盖着当地民政部门的公章。这样的一份“贫困证明”,让他顺利“赢”得了当年的助学金名额以及班上师生的关怀。没想到,外系的一名和他是同乡的老师“戳穿”了他的贫困假象,说他家里是做铁观音茶叶生意的,确有一个妹妹,但因为成绩实在太差又无心学习才主动退学的。全班师生无不愕然,这件事也一直让那个同学有些抬不起头来,大学毕业后默默回家“创业”去了,基本不再和同学们联系。唉,何苦呢!

  同事都是从大学出来的,对此怪象也颇“心知肚明”,大家大致总结出“伪贫困生”现象出现的几大原因:一是既有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在制度设计上有漏洞,模糊的标准让作伪者有了“可乘之机”;二是造假的成本远小于收益,家长通过一定关系弄到“贫困证明”并非难事,学生拿着一纸证明“撞运气”就可能骗到几千元的助学金;三是部分学生以及家长的道德感不强。须知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伪贫困生”占掉的是原本属于贫寒学子的有限的资助指标。这些“伪贫困生”,显示的是道德上的“贫困”。

  虽说这是社会不良现象对学校的传染、在校园里的体现,但也不能事事都往“社会”一推了事,不能事事都待“社会风气好转”以后才轮到“我”来解决问题。消除“伪贫困生”,除了学校继续探索更科学更人性化的甄别机制、加大造假学生的失信成本外,最彻底的,还要靠学生的道德自律。作为受“酱缸文化”熏染还相对较轻的热血青年,即使单纯从自身发展出发,也应该更有勇气和必要抵制这种蝇头小利的诱惑。易补生(媒体工作者)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天宁】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