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高中探索“综合”之路 高考录取率升70%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福建一高中探索“综合”之路 高考录取率升70%

2010年10月15日 09:4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子曰:“有教无类。”2008年以来,福建漳州市第五中学通过立足学生特长、兴趣,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走综合高中发展路子,从一所“薄弱校”发展成为“高职单招、普通高中、艺术类”齐头并进的“综合校”,高考上线率达到90%以上,其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学校332名考生有320名被录取,一些外地市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慕名而来。”近日,谈起今年高考的收获,漳州市第五中学校长王奇南显得有些激动。这所地处漳州老城区、招生录取分数线一直名列市直最后一位的普通高中、人们眼中的薄弱校,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成了“香饽饽”。

  高考录取率由20%飚升到90%

  高中部90%以上的学生家长无固定职业,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曾经是漳州五中面临的尴尬。2008年初,漳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普通高中工作会,会上提出多元化办学,点燃了漳州第五中学的希望。学校决定“走综合性高中”的路子,就是采取“普通高中+艺术特长+职业教育”的综合模式。这样一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专心学习职业技能,参加高职单招考试,即使不能升学也能有一技之长;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参加艺术特长班,走艺术成才之路;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参加文理科高考。

  当年,漳州五中在市直学校中率先开设高三职业教育实验班,一口气开设商贸、旅游、计算机、工艺美术、师范5个专业,并首次成立艺术类特长班。五个新开设的专业都是全新的,而原来的老师主要都是基础课老师。学校从内部挖潜力,动员相近专业的教师改行,通过自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相结合方式,进行师资培训。从外部找援兵,与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结对,请他们帮扶;邀请外来专业技师兼课,弥补师资力量不足。

  当年,除8名学生参军外,其余参加2008年高职单招高考的92名学生,有83名被高校录取。同时,普通高中与艺术特长班也传来捷报,其中,艺术特长班100%上线,普通高中90%上线。全校高考录取率由原来的20%飚升到90%。

  有长处就有出路

  了解漳州五中过去的人,对学生的成长常常感到意外。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通过挖掘、引导,培养学生特长,确保人人能够升学就业,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漳州五中艺术特长班的汤珍妮,今年已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这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曾经因为成绩不理想差点就辍学打工。在一次美术比赛中,汤珍妮的画引起了美术老师周贤齐的注意。此后,周老师对她进行了两年多的美术指导,充分挖掘出了她的美术特长。

  在这里,升学不是学生的唯一道路。为了彻底解决学生后顾之忧,学校联合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让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都能够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这就意味着毕业生不仅有一技之长,而且有从业资格。如今,个别没有升学的学生,凭借职业教育获得的技能,毕业后很快就业。有的到福建省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站工作,有的应聘到物流公司就业,有的到医药公司工作……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在漳州五中,总有一些其他学校看不到的特殊景象:初一、高一新生上学第一天,学生填写情况表。当学生们填到父母职业一栏时,不断有学生问:“老师,我爸我妈在市场卖菜算什么职业?”“我父母离婚了要不要都填啊?”“我父母踩三轮车载客,怎么填?”“我父母亲目前还在家呆着……”开家长会时,拉三轮车为业的学生家长几乎把三轮车排满操场,有的家长为了争位置居然吵了起来。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多、问题家庭子女多是漳州五中的生源特点。对此,学校老师不仅不排斥,而且真诚面对,加倍关爱学生。

  为了不加重学生家长的负担,学校免除了贫困生的学费和特别贫困学生的课本费。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学校帮助他们申报生源地贷款,并争取社会的捐资助学。

  在老师的关爱下,漳州五中许多问题家庭的子女顺利成长。学生小郑因父母离异,单独生活,居无定所,每周只靠母亲给他的20元维持生活,是“旷课大户”。班主任徐爱君和体育老师王榕娜了解情况后,不仅凑钱帮助他,而且每天坚持督促他准时上课。最终,小郑考上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漳州五中已成为漳州市设置专业最多的普通高中学校,为各类高校输送408名学生,形成高职单招、普通高中、艺术类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全校专科上线率从以往的30%左右,提高到连续3年保持在90%以上。(本报通讯员 邹高辉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天宁】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