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步楼:坚持教育家办学 推进教育现代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朱步楼:坚持教育家办学 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0年10月18日 09:1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前不久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教育现代化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结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办学体制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坚持教育家办学,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准确把握教育家办学的内涵

  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教育家办学体现了教育专业化的原则。所谓教育家,是指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并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对于教育家办学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献身教育的信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树立不畏艰难、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才会形成理性自觉,真正将教师职业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把办好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矢志不渝、无怨无悔。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家办学就是由这样的人来办学:树立终生办学的理念,立志干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不受名利引诱,不被苦难阻挠,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安心教书、倾心育人。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把学校变成引导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展现学生创造才能的“实验室”和“练兵场”。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教育不能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启发和熏陶,开掘学生的心智,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追求真理、追求新知、追求美好的热情,使学生学会思考、感悟生活、理解生命、懂得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爱无边的品格。对于教师而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教书育人的强大力量,献身教育事业而乐在其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做到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改进教育管理。爱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以爱育爱,能够使学生体验爱、理解爱、奉献爱,使学生的人格更趋健康、完善。许多著名教育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怀着深深的爱。著名教育家斯霞倡导的“童心母爱”教育,霍懋征提出的“爱的教育”观点,都是很好的例证。

  勇于创新的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育家精神作出这样的概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可以说,勇于创新是成就教育家的精神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加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勇于创新,就是坚持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敢于冲破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观念和做法的束缚,积极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办学思想、办学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大胆探索,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办学特色。

  努力探索教育家办学的思路

  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家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推动教育家办学,培养教育家型的校长是关键。应改革教育管理、督导评价和校长选拔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有效形式,实行校长职级制,打破级别、资历等条条框框的限制,放手让校长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培育更多具有鲜明办学风格的学校。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教育家办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越来越多的教师培养成教育家是基础。应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真正把那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才选拔到合适的教育岗位上来;完善教师流动和退出机制,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完善培养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注重师德建设;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努力培育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诲人不倦、慎独自律的精神。

  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推动教育家办学,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应引导广大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开展富有特色的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引导社会各界摒弃把升学和考分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观、成才观,理解和尊重教师,参与和推动教育改革,为教育家办学营造良好的环境。

  (朱步楼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