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高职文化靠校长自己探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一流高职文化靠校长自己探索

2010年10月18日 09: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目睹了高职教育近4年的发展,4年多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快速且成就辉煌,这个变化和本科教育相比,让人非常惊讶。

  但是,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还处于重新认识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首先是找问题,比找问题更重要的是找目标、标准与方法。这个时候,切忌浮躁,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形式化,注意一种倾向可能掩盖另一种倾向;切忌一刀切,防止产生千校一调、百校一面的情形,应该鼓励支持多种形式的试点。

  我认为,现在高职院校还处于调整期。调整什么呢?是调整指导思想、指导方式和方法、指导内容、管理模式和方法;是建设内容的调整,工作方法的调整。

  我觉得高职院校应成为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秀人才资源、技术和文化资源的重要基地,首先要成为培养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基地,要成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蓄水池,要成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中心,要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文化中心。按照这4个要求,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和使命。高等教育的主体使命是传承文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开创未来。近10年来,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短缺,特别是在急功近利等浮躁情绪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所高校的社会作用和贡献主要体现在它培养的学生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所作的贡献,应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生活、生命的质量负责。谁来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生活、生命的质量呢?应该是教师、校长。

  我一直担心在高校和师生中出现这些情景:历史的苍白、哲学的贫困,文化的贫乏、精神的虚无、道德的缺失。高等教育发展,忽视对教育和文化的研究和不尊重教育规律是危险的,但更危险的是,高校主体使命偏移日益严重,大学精神的缺失日益凸显,官场化、商场化的影响日益加深,急功近利等浮躁情绪非常严重。

  如果对一流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和标准不清楚,那又如何努力呢?这个答案只有校长自己去探索,很多事情是原本清清楚楚却不清楚,明明白白却不明白。

  高职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观的内涵是动态的,一个社会要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教育要不要培养创新人才?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具体到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观又如何定位?这还需要好好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动态的,从1991年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性高级操作人员,到2000年提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2004年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这是进步吗?我们不跟领导争。那我们定位是什么呢?也许一个人永远当不了将军,如果一个士兵只想当士兵,连班长都不想当,这种人也要允许存在。因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不同社会经济区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学生自身的理解和一生的追求目标也会不同。

  当然,要明确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这是事关学生一生的追求和发展。我们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当然,我们不能再次人为地压抑学生的职业追求。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育人的根本,老师要以父母情怀,担历史责任。一所高校所有工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上,要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成长理想。目前,我们改来改去,都是以管理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科学校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问题,高职院校能不能真正实现突破呢?

  在我看来,一流高职院校应有一流文化,一流的文化是一流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支撑,一所高职院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主体文化上。

  最后,创建一流的高职教育任重道远。要解放思想,要创新,所谓解放思想和创新就是说要敢于去做。说句玩笑话,教育部的话不能不听,不听非死不可,但是不能全听,全听就做不好。因为很多具体的情况只能依靠学院自己解决。当然,不能不急,不急就会失去机遇;但也不能太急,太急就会失去对大局的把握。

  (于德弘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此文摘自10月13日作者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0年年会上的讲话。本报有删节)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