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考场内设“垃圾陷阱”考察应考者素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面试考场内设“垃圾陷阱”考察应考者素质

2010年10月19日 09:0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株洲市委办公开选调工作人员近日面试。在候考室内,沙发、茶几上有香蕉皮、瓜子皮,而垃圾桶就在旁边。8分钟内,考生独处候考。一天下来,53名候考考生只有三名考生将香蕉皮和瓜子皮丢进了垃圾桶。对于这道出其不意的考题,支持者认为注重细节值得赞赏;批评者则质疑:这是在招录清洁工,还是考察任用公务员?

  支持

  细节考倒了素质

  显而易见,这道考题考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考考生是否沉着、冷静、功利、注意细节,考考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笔者参加过公招,经历过面试,也协助监督过人事选拔面试工作,亲身体验和深切感受过面试前的紧张。等待面试是一种煎熬,焦虑、烦躁、紧张、忐忑不安,是多数考生的心理活动。此时,唯有心理素质稳定,能沉着、冷静的考生,唯有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考生,唯有具有较高文明素养的考生,才会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即候考室里的环境及卫生,才会捡拾沙发上的香蕉皮,收拾茶几上的果核和瓜子皮。

  此道考题如果事先没有走漏风声的话,尽管3名拾垃圾的考生的笔试成绩也许没有别的考生高,其分析和表达能力也许没有别的考生强,但他们的综合素质高、心理素质稳定,他们沉着、冷静、不功利、注意细节、不怯场,注意到了候考室内的垃圾,并觉得这些垃圾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是出于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文明与素质的体现,不能不服。

  其实,这道考题并不难。香蕉皮扔在候考室里的沙发扶手上,果核和瓜子皮散落在茶几上,而垃圾桶就在旁边。拾垃圾是举手之劳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不引人注意的细节考倒了素质。

  出这样的考题,并非株洲开先河,若干年前就有企业招聘人才时考过类似的考题,而且经常被拿来作为“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个论据。遗憾的是,这道翻版题再一次考倒了众多考生。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仍有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名头、本本和功利不是评价大学和人才的唯一标尺。

  粟海

  评判

  需要无形考场

  “无形考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领导对下属的考核认定,侧重看得见的政绩考评,下属为人处事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技巧以及无形流露出的敬业态度,也很受重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也是一种无声的考评标准:生活考评。还有干部任用中的组织考评等,注重明察暗访、登门调查、考察群众口碑,实践证明,凡是能够经得起暗访、民间口碑较好的人,也多是有作为的人。株洲市通过“垃圾试题”选拔干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不失为一种科学而又刺激性的考试方式。

  我们现在的考试评价方式,有形考试日益增多,考生只要将知识点背诵好、心理素质好,就能在笔试和面试中得到好成绩。这就造就了“考试基地”、“考霸”,有的考生口若悬河,谈得头头是道,可一旦落实到实际,道德软肋、文明软肋就露出很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格虚伪,和优秀人才显然名不副实。其他优秀人才旁落,令人遗憾。

  考试既然是一种选拔工具,担负着单一的测试功能,就应该允许考试方式的多元化,就算是这种考评方式有点怪诞、另类,但真正的优秀人才,是不惧怕任何考试方式的。考试方式只是一种外在,自己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才是永远的内在和硬实力,如果不能从这种无形考试中脱颖而出,不用抱怨,只能证明自己仍然存在巨大不足。株洲市的做法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尝试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行为。

  刘克梅

  反对

  不该破坏规则

  在公开选调干部面试中,临时考捡垃圾这个细节性考题,虽对考核领导干部的道德效果很好,远胜于很多地方考核领导干部夫妻关系的做法。然而,并不意味着此举就值得叫好,可以推广。

  首先,公选面试考捡垃圾环节实质上是以破坏规则为前提。公选考试,规则大于天,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可以说比太阳还要光辉。公选考试面试规则明确规定那8分钟只是候考时间,而不是正式的面试时间,也就是说那8分钟不在面试范围之内,这期间的捡垃圾环节就不应当作为面试题目进行成绩统计。再者,假如这道临时增加的考核题目和考核环节,考官人数非常少,很容易泄露出去。换言之,在非面试时间、在考生未知的前提下考核面试题目,就是公开破坏考试规则。

  其次,虽说这道不起眼的面试考题淘汰了大量参加考试的领导干部,仅有3名干部通过了考核,但是并不能证明领导干部的道德,也说明不了领导干部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作风,因为只要曾经在书中看到过这个故事就能想到这可能是道考题,就很容易做到自觉捡垃圾。

  最后,公选面试环节在不公开的前提下考捡垃圾这道题,其实只能使用一次,不可再复制,不具推广性。这道被很多人叫好的面试题,这次在公选面试中考核,被媒体广为报道,差不多全国干部都知道了,如果再在面试中考核,估计所有考生都会捡垃圾,使得考题形同虚设。

  笔者以为,一道好的公选面试考题,绝对不是以破坏公选考核规则为前提。如果以破坏规则为前提,那么不如不考这道题,即使对考核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有一定效果。

  何勇

  猜想

  三类人可能过关

  考试制度,被认为是最公正最合理的用人制度,然而,“杯具”是,即便是被称作史上最合理、最公正的考试制度,放在我国公务员录用程序之中,仍然无法规避掉一些“暗箱操作”。海南省三亚人保局局长的女儿以行测99分的成绩考取当地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的例子就足以证明,即便是貌似合理、被历史验证了无数遍的考试制度,都无法保障公平正义,一个“收拾垃圾”,又怎能保证公平正义?

  可以预想,至少有三类人会在“收拾垃圾”这一关“晋级”:第一类人是有洁癖者,他们见不得身边有垃圾,所以,扭曲的个性可以保证他们晋级;第二类人是知晓“考试答案”者,他们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提前预知“面试时必须收拾垃圾”这个答案,所以他们可以“晋级”;第三类人是正常的有公德心的人。也就是说,一个有公德心的考生,一个看了《面试技巧大全》的人,能够在其中获胜的正常几率,仅仅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如此几率之下,还谈什么公平正义?

  质疑的不是“收拾垃圾”本身及背后潜在的价值观,质疑的是政府的用人制度及其背后的公平正义问题。政府用人制度的最大问题是要规避暗箱操作,规避掉人脉关系牵扯其中的徇私舞弊。如果这一点无法做到,则无论是政府用人的面试“与国际接轨”,还是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都无法排除掉公众的质疑——本来就因为监督乏力,用人机制的公信力就比较可怜,再玩这么多花样,就更像是噱头、作秀,或是为特权开后窗了。

  王传涛

  -观察

  中了励志神话的毒

  参加面试,捡起垃圾,扔进垃圾桶,得到一份工作……说来好笑,在一些铺天盖地的“励志文章”、“励志书籍”里,这个关于“收拾垃圾——得到工作”的“励志神话”,始终占据着报刊、书籍的某个角落。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株洲市委办公开选调人员的面试里,还煞有介事地复制这个“励志神话”,真是中毒不轻。

  当然,如此评价这类“励志神话”,绝非说“文明素质”不重要,也绝非说不该养成收拾垃圾的好习惯。只是,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这种考题真的具有“可考性”吗?换言之,它出现在面试中,真的能考出高下之分吗?

  宣华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