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称九成农村中小学生课下“难碰电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调研称九成农村中小学生课下“难碰电脑”

2010年10月19日 11:22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山东建筑大学调研团队

  成员:王明明 王志强 李佳林 尹君孙久斌 项闽宁 杨馥宁 袁璐鲍艳萌 张广乾 杨佳林

  指导教师:崔巍 董欲晓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影响不断加大。由于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城市比较相对薄弱。7月中旬,山东建筑大学调研团队赴齐河县、莘县开展了相关调研。

  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差距大

  在齐河县第三中学,校长张景文介绍,现在教育部门很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相比全县各中学,齐河三中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设备的配置。学校在拥有学生机房的同时,已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今年暑假,学校为每间教室安装了上课用的电子白板,开学之后就可投入使用。学校还实现了局域网的全覆盖,方便了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张校长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方向。

  在齐河四小、齐河三中、齐河一中,教室内配备的仪器种类与数量不亚于发达地区,多媒体授课、无线网应用、远程教学都被这些学校应用在平日的教学当中。先进的教学资源使这些学校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质量,都比同类学校要好。在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办公室里每位教师都有一台电脑,园长钱虹介绍:“网站是请一家公司建的,每年要交2000元的维护费,但我们幼儿园十分乐意去支付这笔钱。”

  调研中也发现,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的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在硬件、软件建设上都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城镇学校教师多媒体的应用频率远远高于农村学校教师。在齐河,有83.2%的农村学校没有实现办公信息化,而城镇学校这一数字是28.4%;莘县没有实现办公信息化的农村学校占87.9% ,而城镇学校中只占34.2%。在两县的乡镇和农村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没有计算机课程的,齐河占到29.67% ,莘县占到37.27%,大部分学校没有多媒体设施,老师利用黑板授课依然是这里的风景线。

  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以学生为本

  高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张景文校长也透露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教师在利用信息化设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投入大量时间对老师培训,但依然有部分教师不适应,这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统一调度。”

  这主要是因为,在任的部分教师是在无信息教育技术环境下培养出来的,部分教师虽有点计算机基础,对信息技术运用热情也很高,但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技巧,有些教师虽然使用软件开展教学,但不过是给传统的教法穿了件“时尚外套”而已。

  在齐河一中,教学区有不少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即将上高二的王旭表示:“除大型公共课以外,我们一般不用多媒体上课。计算机机房,我们只能在上微机课时才能进行一些操作,还不能随便上网。对于我们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说,能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的学生很少。”

  调研也发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往往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学生对设备的利用率非常低。比如有些学校将计算机锁在机房里闲置。除了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计算机,90% 的农村中、小学生在课下基本没有操作过,更别说利用教育信息化优势来主动学习了。

  张景文表示,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应该参与其中,并成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主体。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利用有限资金选购合理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更为必要。学校在设备招标、设施布局、 资源采购过程中,应该广泛吸纳学生的意见,并尊重其选择。

  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对于80% 的农村基层学校来说,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有一定困难,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启动资金,而教育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担责,否则只能止步于纸上。

  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让学生“上网”的机会也悬殊巨大。在齐河与莘县,学生家长务农且家里有电脑能联网的分别只占13% 和2%。当然,即使网络在农村有一定发展,不少学生家长并不太清楚教育信息化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甚至不少家长与学校认为网络对学生学习有害无益,仅有15% 的家长认为上网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以及拓宽视野,因此,家长对学校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期望也较高。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或者看新闻的只占到32.9% ,大部分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游戏和娱乐。

  在齐河县南北乡镇调研期间,调研团队碰到了上小学四年级的孙晓丽,她家里有电脑,而且她有自己的QQ 号,每天上网半小时,偶尔会和好友聊天。妈妈经常对她上网进行指导,帮她区分上面的好东西和坏东西,她已经能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学习资源。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天宁】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