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被曝造假 编纂者称修改是必然(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小学语文教材被曝造假 编纂者称修改是必然(图)(2)

2010年10月21日 06:3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纂者回应:

  选进教材就必然会修改

  朱立奇说,在文章选入教材时,确实会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作家不是为了教材而写文章,也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将来会被选进教材,因此文章也会带上一些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比如使用了不够规范的白话文,或是语法、用词不规范等等。”另外,文章入选课文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时候限于篇幅、生词,或是文章太深奥了,也会进行改动。

  另外在小学阶段,语文两个字应该理解成“语言、文字”,在这阶段把字写好,打好基本功,培养好语文学习的习惯是第一位的。到中学阶段则是“语言、文学”,大学阶段再升格为“语言、文化”。“小学生读改编过的文章,并不妨碍再去接触原文,这两项是没有矛盾的。”

  研究团队将3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母亲”、“母”、“妈妈”、“妈”、“娘”的课文全部列出篇目,并剔除那些“母亲只是主体情节的点缀或仅起到穿针引线结构功能”的课文,从“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中分别精选出24篇、17篇和27篇(包括课文、选读课文、略读课文和习作)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进行打分和点评。  

  打分的判断原则是:是否符合公民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要求、是否真实、是否有切实性。记者看到,在入选点评范围的68篇文章中,只有4篇文章获得了5分的评价,接近半数(33篇)文章的得分为负数。3个版本的教材所选文章的总得分分别是“-2分”、“-1分”和“0分”。

  ●编纂者回应:

  教材起的是“例子”作用

  教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全部是经典,也不可能全部都是从儿童、从快乐的角度来选文章。就以质疑的“经典缺失”为例,朱立奇说,这个质疑是站不住脚的,一来教材中有经典的文章,另外,所谓的经典是不是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也是需要讨论的。教材在选择文章的时候也都是从儿童的视角来选择的。朱立奇说,指责教材太过重视道德教育、爱国教育,甚至用上“道德绑架”这样的词语也是不可理解的,对孩子的教育难道不用正确的、道德的例子,难道用不道德的?需要明确的是,教材所选的课文有限,所起的应该是“例子”作用,指望语文教材担负起所有语文能力的教学任务是不现实的。教材只是将值得学习的文章挑出来,更多的还要靠课外阅读来实现。

  【“一线用户”怎么看】

  就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来自一线的声音很有发言权。记者昨天也采访了数位“用户”——南京几所小学的一线语文老师和学生。采访中,几位语文老师也表达了自己对语文教材的看法。“总体来说,感觉好的课文还是偏少了一点,儿童喜欢的课文少了一点。”一位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她感觉教材中有些文章的教育意义太浓厚,担负了爱国主义、亲情教育等太多责任,表现也很直白,反而让孩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有时候连自己教的兴趣也不大。“我希望能多看到一点文质兼美的文章。即是文章有主题思想,但是可以以文学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学生愿意读,能感受到美的享受。”

  南京北京东路小学一名学生则告诉记者,要以欣赏的角度来面对教材里的课文总是感觉有点难,“读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做题目。”这位五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如果要她给语文教材提点意见的话,她希望能多一点当代儿童文学的作品。“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黄蓓佳,要是教材里面能有我喜欢的《我飞了》之类的小说节选,学起来应该很有意思。”

  【教材会“变脸”吗】

  语文教材屡屡被质疑,教材“变脸”还有多远?朱立奇告诉记者,苏教版教材其实年年都有“微调”,但要“大变脸”还不现实。

  朱立奇说,每年都会有读者、老师、家长和出版社联系,提出教材中的小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出版社会一一核实,如果是硬伤,一定会改过来。所以每一届学生拿到的教材都是经过“微调”的,但是要对教材中文章进行大改动,目前还不现实。国家对教材使用也有严格规定,除非课程标准有大的变化,否则教材是不会做大篇幅调整的。   

  本报记者 杨彦

  【两个辨析】

  1、《乌鸦反哺》

  挑刺: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被称为“以美德绑架孩子”又一例。

  辨析:乌鸦反哺,成语,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出自《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这种传说至今为止除《本草纲目》中提及以外,暂无任何其他证据出现。将鸟类的这种行为模式解释为报答母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道德诠释模式,其特点是以低级生物行为模式引喻高级生物行为模式中受人推崇的行为方式,相近词如“羊羔跪乳”等。

  但是最近几年在国外动物学家的研究中,在观察群体生活的乌鸦时,确实有这种“养老”的行为出现,而在其它群体生活的鸟类中却没有这种情况。由此可见,乌鸦反哺很可能是古代国人在对日常现象的详细观察中所发现的特有的、独立于其它鸟类的一种社会性行为,而并非是简单的所谓“道德绑架”说法。

  2、《云雀的心愿》

  挑刺:“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鸟类没有汗腺,哪来汗水?

  辨析:拟人手法中,此方法似乎并无不可。否则岂非童话中的鸟兽会说话,都不符合科学常识?    

  综 合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