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使致师生关系变味 博士培养过程被指功利化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利益驱使致师生关系变味 博士培养过程被指功利化

2010年10月22日 07:31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发布的“国内第一份有关中国博士培养质量的调查报告”——《中国博士质量调查》称,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甚至有下降趋势”。

  中国现行的博士培养制度是引进的、外在的制度,由于中国的博士生导师手中握有大量的资源和利益,因此,逐步衍化为目前中国的“老板制”。在“项目”的推动下,博士与导师之间终于形成了类似于老板与员工那样的雇佣关系。

  有专家认为,在“老板制”建立之后,作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博士培养过程日趋利益化功利化,甚至成为了学术不端的源头

  “骄傲——拿到通知书的刹那,觉得祖坟都冒青烟了;

  有意思——刚进实验室,面对仪器设备,觉得很新鲜;

  没意思——搞科研也就是这么回事,和以前想的不一样;

  不想上了——身边的朋友忙着升官发财,自己却还在耗着;

  想自杀——家庭、事业、爱情样样不得志,房子、车子、票子要啥没啥,还整天被实验和文章折磨;

  无所谓——痛苦到极致反而不知道该去痛苦了,随便吧;

  毕业了——戴上博士帽的那一刻,突然连为什么要读博都忘了。”

  这篇名为《读博七个阶段》的文章在网上被热炒,不少博士网友纷纷表示“感同身受”。

  而近期,对博士这一人群的关注,正在不断升级,已经从网上的自嘲、议论,上升到课题组的专项研究,直至国家有关机构的大规模调查。

  日前,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为首的课题组出版了《中国博士质量调查》。紧接着,另一项由国务院学术委员会主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任陈洪捷牵头的全国博士生调查结果也终于出炉。

  随着《中国博士质量调查》——这本被称为“国内第一份有关中国博士培养质量的调查报告”的问世,博士工——作为一个新近的热门语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既成“博士”可谓精英,又何来“工”?

  “最牛导师”曾同时带47名博士;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着导师一半以上的课题任务,有些导师的课题100%由学生承担……调查中得出的一系列数据,也许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些回答。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中国的学术体制被附着太多的利益,而拥有“研究入门者”以及“学生”双重身份的博士生,在很多时候正在彻底沦为利益的末端、学术的草根。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大的利益以及异化的制度推动下,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潜流正在暗中涌动。

  调查结果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甚至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博士生教育的规模已在世界排名第一。

  “早在2008年,我国教育部门就宣布,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招收博士生6.19万人,当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有4.87万人,“很显然,教育部门对这一教育成就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对于这样的成绩,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说,这样的速度“太快了”。

  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正式实施。条例第三条明文规定:“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3年后的5月27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中国的第一批18名博士问世。

  此后,直到1992年,我国博士培养工作一直处于起步阶段。1992年至1997年5年间,博士数量一直呈现平稳增长趋势。

  但从1998年开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就以每年23%的比例递增。

  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的一系列数据却揭示了问题的另一面:全国指导博士生在20人以上的导师不在少数,指导博士生最多的一位导师手头上有110多名博士生。由于导师指导人数过多,与博士生交流不够,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每月平均交流3次以上(不含3次)的为50%,月均集体活动的次数超过2次的不到40%。

  在这种状态下,博士培养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调查结果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的数据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第一博士生产地’,‘产品’质量很成问题。或者我们可以这样问,这个‘第一博士生产地’是怎样炼成的?”熊丙奇说,“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样的调查结果,能对博士教育的发展产生多大触动,即便有,也是‘反触动’。据我所知,还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博士教育发展速度不够快、不够大胆,以上的调查,正可为进一步快速发展博士教育,提供‘经验’”。

  中国大学科研中的“老板制”是功利主义的产物,是师生关系功利化的结果。这是一种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的关系

  通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国博士制度的异化路径。

  调查将中国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的博士生培养制度;第二阶段,1950年至1966年的博士生培养制度;第三阶段,1977年以后的博士生培养制度。

  在历史地梳理了中国博士发展制度之后,调查认为,“中国现行的博士培养制度是引进的、外在的制度,并不是在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产生的,所以不十分适合中国,目前来说是一种有问题的制度”。

  而在调查中所指出的中国博士培养制度的外来与传统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导师制”与“老板制”的冲突。

  所谓的“导师制”(或称师徒制)源于欧洲,以科研和撰写论文为主要任务,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而“老板制”源于美国,强调课程学习、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