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院校社团纳新疯抢男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文科院校社团纳新疯抢男生

2010年10月29日 08: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们学术部男生实在太少,你就加一个进来吧!”一天的傍晚时分,学术部负责人给张明打来了电话。

  张明同时被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和组织部录取,学术部部长好说歹说要张明加入该部。学生会社团争人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负责人的理由却让他有点意外。

  张明所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文科类院校,女生比例远多于男生。因为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该校男生在面试中常常“炙手可热”。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该校新闻学院院报的面试中。“放眼望去,来应聘的几乎全是女生。”张明眯着眼睛寻觅了近10分钟,才在这100多人里找出8个男同胞。

  “在花丛中插着都不好意思了,找到个(男生)同胞跟见了老乡似的,那场面,眼泪哗哗的。”张明调侃当时的场景说。

  “我觉得考官们看见男生时眼睛都要放光。面试我用了3分钟不到,可进去个男生10分钟不见出来的。”知道几个男生都进了复试,被刷下来的谢丽佳有点愤愤不平。

  为了防止本院男生资源“流失”到校学生会,新生报到工作刚刚结束,西南某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主席李龙便迫不及待,当晚就率领学院学生会干部奔赴男生寝室展开宣传攻势,抢夺稀缺的男生资源。

  ……

  “501的周鑫老有才了,学过舞蹈,还会书法,在中学做过文学社社长。”消息不胫而走,各部部长顷刻间拥堵在周鑫狭小的寝室。

  “这个周鑫,我们组织部内定了。”组织部部长态度肯定。

  “什么?周鑫早就定了要进文艺部的。今天是我接待的他,还带他去了我们寝室玩儿,我们现在可是好哥们儿了。”文艺部部长语气里带着火药味。

  “我们体育部也要了。”李龙帮体育部急忙表态。在当主席之前,他是体育部部长,部里只有他一个男生。每当遇到活动,他都要到处去“借”人来帮忙。

  这让新生周鑫多少有点“受宠若惊”。“到底应该加入哪个部门?今天还答应通讯社的老乡学姐去通讯社,这可咋办?这些学长学姐可都不敢得罪啊!”

  这场发生在大一新生身上的争夺战,折射出不少文科院系的“窘态”。

  前不久,四川外语学院举行“西肯塔基大学志愿者招募”活动,面向中文系学生招募14名志愿者辅助交换生学习,名额限制7名女生,7名男生。

  结果,递交报名申请的女生多达60多人,女生不仅要一面二面,还要最后PK,平均9个人争取一个名额。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生交来的表格,不多不少,只有7张。当女生们还在焦急等待复试通知时,男生们早已不费吹灰之力,顺顺当当地拿到了Pass卡。

  女生们对此颇有微辞:“学校摆明了是男少女多,比例严重失调,可为什么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平均分配男女生名额。”

  李文婷无奈地把像她一样的“天涯沦落人”比作是爆米花——“我们就像在高压炉里的老玉米,只有压力,只有无情的竞争,才能开出花来。”她说。

  “听说街舞协会那边招了12个男生!”10月18日晚上,重庆某高校话剧协会的QQ群里沸腾了。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们话剧协会就招不到男人?”话剧社社长李晓然感到十分郁闷。

  事实上,为吸引男生们“上钩”,街舞协会费尽心机。

  街舞协会会长王静珩透露:招新之前,协会就已经看准了今年新生分布的“行情”。男生新生百分之九十都住在7栋宿舍。招新那天,除了综合教学楼前的“主会场”之外,他们还特意在7栋宿舍楼下“安插”了“分会场”。

  外放音响音乐响起,几个“街舞骨干”一起跳起了迈克尔·杰克逊的“dangerous”,双膝微曲,太空步划过。一下子就吸引了一大批“未谙世事”的男新生。

  “招新秘笈嘛,就是穷追不舍,胆大,脸皮厚。”王静珩笑着说。果然不负众望,这批男生里还有不少令她惊喜的“狠角色”,一个男生很勇猛地自报家门:学过5年poping,参加过四川省某街舞大赛的决赛。“有男生了,就是不一样,嘿嘿。”王静珩喜形于色。

  “在我们部是不会只把你当牲口使,只让你干体力活儿的。”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组织部部长张楠在接受男生咨询的时候,一定会“无比郑重地告诉他们”。

  “因为男生少,可挑选的就少,各个部门都比较抢手。但是男生被挑进各个部门后还是偏重于干体力活儿,不是人人真的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张楠解释,这是她招新时反复给男生强调那句话的原因。

  经过学生会一年的锻炼,在北京读英语专业的张昭“恍然大悟”:“男生只是被招来干体力活儿的”。张昭所在的学院宣传部只有他一个男生,起初他还有点沾沾自喜。但后来“所有的体力活儿都要我干,好像因为我是男生便义不容辞,搬展板,挂条幅,每次都是我。”张昭形容自己的学生会经历就像重庆老家帮人搬东西的“棒棒”。

  开学迎新,他接到一个老乡学弟。当学弟向他咨询学生会招新事宜时,他极力奉劝“入会有风险,面试需谨慎。”因为张昭觉得不能让学弟重蹈覆辙,他要学弟“睁大眼睛,分清谁是真的欣赏你,谁是拉你去干苦力。”(文中涉及的大学生均系化名) 实习生 靳明明 本报记者 张鹏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