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书记:仰望星空树立理想 脚踏实地培养能力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浙江省委书记:仰望星空树立理想 脚踏实地培养能力

2010年11月03日 10:5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习 提高自学能力是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途径,一定要善于自学,真正从学会转变到会学。大学时代是真正培养某一方面兴趣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的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还要努力提高人文素养。

  ●创新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求诸实践、精益求精,提倡包容、鼓励竞争。

  ●就业 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一定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就业观,职业不存在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和自己是否能尽快适应新的岗位。

  ●创业 古今中外的创业者,多是白手起家、出身草根,靠的是勇气和智慧、勤奋和执著。创业艰辛和失败本身就是人生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青年当领风气之先,当弄时代之潮。

  ●理想 大学是一块圣地,它可以使灵魂得到重塑,理念得到加固,思绪得到梳理,心愿得到还复,散乱得到整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人生航向,从一定意义上就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就将开始“十二五”的新征程。总体来看,浙江已经进入一个必须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世纪之交,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经过本世纪前10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于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后1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是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大显身手的时期。在这个以创业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同学们不仅面对良好的机遇,而且面临现实的挑战。能否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能否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能否在一个充满竞争、崇尚创新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取决于在校期间是否真正学会了做人、提高了素质、学到了本领、增长了才干。所以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当对大学阶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在学习知识和实践锻炼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在毕业时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价值、有能力、有前途的人。大学中要学的知识很多,要培养的能力也很多,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了素质教育、能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问题。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际,结合我省深入“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着重培养和提高的4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做到既学知识,更学做人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也是家人、学校和社会对同学们最基本的要求。进入大学学习后,只有在以前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具备更加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掌握更加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大学时期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受益终身的知识。第一,要善于自学。古今中外有一大批杰出的大学问家,在他们治学的生涯中,都主要是靠自学而获得成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提出了自学的原则,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大家进入大学校园后,提高自学能力是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途径,所以一定要善于自学,真正从学会转变到会学。在当前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社会里,学会如何学习有时会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获得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第二,要夯实专业基础。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从事专业学习,真正培养某一方面兴趣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的第一阶段,不管将来做什么,现在所学的专业必定将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进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十分注重加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切实打牢专业基础。大家要十分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问题,及时掌握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创新兴趣,强化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增加创新本领。同时,也要做到博学多才,注重拓宽知识视野,使自己学习方向把握得更好些,学得更深一些,学得更有趣味一些,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要努力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支柱。对大学生来说,人文素养是塑造独特气质、增强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着力倡导美育,主张文理沟通,他心中的理想就是通过大学教育培养“大写的人”,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的人。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素质教育,人文素养都是题中之义。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家在学校里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包括学会共处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良好的求知环境和人际氛围,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在未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社会,学会必要的待人处事技能。

  提高创新能力,适应转型期和创新型的需求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全面创新、持续创新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还是高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小环境,都对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创有所成,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近年来,温家宝、李长春、刘延东、李源潮等同志先后来浙江大学考察调研,他们都强调要培育创业、创新这“两种能力”,努力通过创新推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文化。这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应当注意把握4个方面:第一,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中的。创新的需求、创新的灵感、创新的设想,很多都来自生活。一个人只有充满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去完善生活,改进生活,方便生活,才能催生创新的萌芽。第二,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意志力、自信心、团队精神、自我激励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对人的创新活动起到重要的启发、引导、维持、强化和调节的作用。第三,要求诸实践、精益求精。在创新的道路上,不但需要丰富的想象、足够的热情,更需要严谨、务实、细致的精神。只有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才能实现有效的创新。第四,要提倡包容、鼓励竞争。要培养创新人才,前提是消除人才创新的障碍。一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环境。我们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提高就业能力,成为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

  自从进入21世纪,大学生就业呈现出逐年困难、激烈竞争的趋势。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也要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为今后就业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具备足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1000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今年发布的全国人才规划纲要,就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谋划。此外,各地还普遍存在人才结构性供应不足的问题。浙江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改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手段,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能力、塑造自我,就业难的问题是可以得到极大缓解的。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一份《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什么是就业能力呢?这份报告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这份报告的一个课题组还对一些高校和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在就业能力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领导能力最不重要;在学生们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低。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5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校生对此的排位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这说明毕业生就业观与现实需求有些脱节。同学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毕业迈出校门,实际上是对你大学4年所学知识的又一次人生“高考”,如果你在大学里荒废学业、得过且过,就很难通过就业的“高考”,反之就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学们一定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就业观:就业并不是由你来选择工作,而是工作来选择你;职业不存在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你和你是否能尽快适应新的岗位。

  提高创业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最活跃、最根本、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既能解决创业者的就业问题,还能创造就业岗位。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省份特别是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在创业创新方面历来优势明显,富有成效。这些年来,省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在创业创新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既是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举措,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中,目前还普遍面临“三缺两低”困境,就是缺少经验、缺少资金、缺少社会关系,以致创业率低、企业存活率低。概括成一点,就是缺乏创业的“资源”。说到“资源”,在校的或者刚刚走上社会的同学可能都比较注重有形的资源、外部的资源。实际上,从创业活动的规律来看,往往是无形的资源、内在的资源更重要。古今中外的创业者,多是白手起家、出身草根,靠的是勇气和智慧、勤奋和执著。我们浙江历来是资源小省,改革开放后却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靠的就是“人”的资源,或者说是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有的人总结浙江人特别是浙商创业成功的经验,认为浙江人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给人印象深刻——肯吃苦,谨慎地冒险,还有节俭。有的人总结,浙江人“单用鼻子也能闻出商机”,是天生的“市场派”。还有人认为,浙江人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创业者精神,包含着三样东西:“创新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以上这些认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浙江人创业创新的精神,揭示出浙江人成功的秘诀。我省许多知名的企业家,不但因为他们目前的卓越成就为外界所称道,更以他们艰辛的创业历史成为年轻人的楷模。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许,成功的大门只会在最后一刻向你敞开;也许,在你所能承受的失败和挫折都被经历之后,你仍然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但是,同学们应该懂得,创业艰辛和失败本身就是人生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当前,我们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创业时期,任何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朋友,你们会发现创业的环境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创业的条件正在得到不断优化,创业的空间正在得到不断拓展。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浙江更是在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我们的创业者队伍、企业家队伍也正在进行“升级换代”。有数据称,未来5年至10年,我国将迎来一波企业“掌门人”更新换代的高潮。在浙江,不少有抱负、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正逐步从上一辈企业家手中承接企业发展的“接力棒”,成为“创二代”;或者是以自己的热情、眼光和能力抒写属于自己的辉煌,在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中勇当创业者。青年当领风气之先,当弄时代之潮。这是时代赋予浙江青年的光荣使命。

  对于大学生来讲,培养锻炼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各种能力,都需要动力,核心的动力就在于理想信念。理想问题是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虽然每位同学最后所走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关键之处只有那么几步;虽然每位同学追求的目标不一样、所要注重的能力也不相同,但要害都在于把握住理想信念这些人生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把握住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把关键的几步路走好,人就不会失去动力、就不会迷失方向。说实话,现在社会上实用主义很流行,如果在大学阶段不能把握人生的价值取向,让理想信念在心底里扎下根,就很容易动摇和迷失。因为,大学是一块圣地,它可以使你灵魂得到重塑,理念得到加固,思绪得到梳理,心愿得到还复,散乱得到整形;大学就像一个车间,它专门为你设计模型,为你量体裁衣,为你充电加油,为你描绘未来,为你启动马达。做大事业也好,做小事情也罢,都要有理想来启动、有信念来支撑。大学生不是一般的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人生航向,从一定意义上就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仰望星空树立理想,脚踏实地培养能力。这样你在人生的征途中、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就能够坚守,就能够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外力都难以替代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

  (本文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赵洪祝 2010年9月10日在浙江大学所作形势报告的摘要)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