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小学合并步伐加快质疑不断 名校增肥慎防虚胖

2010年11月11日 10:40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肥胖”学校 李法明 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伴随着中小学合并步伐的加快,关于中小学的发展是否一定通过规模扩张来实现,在合并的同时,能否获得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否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等质疑之声从未停止——

  【特别报道】

    名校“增肥”慎防“虚胖”

  到2011年,根据《陕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2011年三年实施规划》的目标,全省中小学校数从目前的15795所减少到10680所,撤并5115所,校均学生规模从现在的368人增加到545人。

  到2012年,云南省三成小学两成中学三年内将被撤并。为此,该省建立省级“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三年安排1.2亿元的经费支持推进新一轮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

  2010年兰州市继续加大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力度,计划调整和撤并97所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

  ……

  在社会的强劲需求下,扩大优质资源、提升中小学整体水平已成为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头戏。为此,全国许多地区纷纷对原来中小规模的中小学进行合并,组建较大规模学校。地方教育部门的初衷是“科学合理设置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资源”,在一些地方这种做法的好处也逐渐显现。然而,伴随着中小学合并步伐的加快,关于中小学的发展是否一定通过规模扩张来实现,在合并的同时,能不能获得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否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等质疑之声也未停止。

  合并让薄弱校脱困?

  中小学合并有多种形式,最普遍的一种是薄弱校被并入优质校,这成了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途径。对于很多孩子就读弱校的家长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合并之后,弱校能否变强校、名校。

  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曾经的薄弱校明显受益于“被辐射”。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的前身是离市区较远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中学,后来,门头沟区教委和首师大附中合作建设了现在的分校。原来的初中部8个班每班只有20多人,现在已经招到了7个班近300名学生。“名校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两校实行资料和教学经验共享,教师培训也多了渠道,对薄弱校起到了提升作用。”该校校长张桂兰认为。

  薄弱校借助名校的合并,依托名师名校外壳,如果师资得到有效培训、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能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生源。不过,如果磨合不好,不但走不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反而会“连累”名校的名声和实力下降。

  一位教育专家坦言,相比较而言,弱校腾出地盘,成为名校的校区,比直接并入名校更能保证质量,毕竟弱校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名校水平。

  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往往对弱校被并持过于乐观的态度,宣称合并之后可以增加“优质学位”。可惜在实践中,不少家长并没有感觉真的“优质”了,只是“换汤不换药”。在一些地方,弱校合并后收取与名校同样的择校费,“优质学位”却没有水涨船高。

  在广州教育实力最强的越秀区,去年12所中小学合并,教育部门称总共增加2000多个优质学位。但是,在今年总共涉及约16000学位的学校合并调整中,该区教育局不再提并校能新增多少优质学位。经过一年的实践,教育局局长蔡定基说道:“合并就产生优质学位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融合才能产生优质学位,因此不能忽悠老百姓,而我们并校调整只是往这方面去发展。”

  优质资源是扩展还是被稀释

  在今年8月份,深圳市教委决定将当地名校深圳市高级中学初中部与一所普通中学深南中学合并,深圳高中初中部将由现在6个班的规模扩充到16个,不想却引发了名校学区内千名学生家长的抗议行动。

  参与行动的家长担心合校后原有的优质资源会因此而“稀释”,这也是许多人对名校扩张的忧虑。名校资源辐射后,其优质属性究竟是扩大了还是遭到“稀释”“注水”,会不会“虚胖”,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实践收到的效果大相径庭。在合并之路走得较远的广州越秀区,育才学校合并四十八中后,经过五六年的阵痛,走向了良性发展道路,而另一间老牌名校合并一所学校后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没落的贵族,名气和实力都有所下降。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炳奇认为,政府部门声称办大学校,是为了辐射优质资源,而实际情况则是,优质资源被迅速稀释,这类似于北大、清华这类大学大扩招在一校之内,仍然存在严重不均衡。

  合并不是简单的累加,更不是单纯的有形资产的拼凑,要想优质资源得到良性扩展,合并后需要进行智慧、观念、思想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合并带来名校的“增肥”,对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并不是一个良策。如果过分强调规模效应,只重视教育资源的简单聚集,忽视了新的学校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过度追求体积膨胀,势必导致管理环节增加,管理职责一时难以明确,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监控失灵。

  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看重学校合并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稀释”是肯定的,但要在允许的范围内。社会需求强烈,一所质量好、有声誉的学校招生翻一倍,就能有多一倍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放大的是社会效应,意义因此很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田汉族认为,优质教育扩张要想不被“注水”,应注意外延和内涵两种发展方式的和谐并进。

  的确,如果学校不在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素质提高上出实招、下功夫,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不会保持原有品牌学校的“含金量”,结果是合并后硬件上去了,人均教育资源下来了,只会撑了面子,伤了里子。

  扩张需有限度

  要有效扩大优质资源,是否应该在这条名校兼并薄弱校的路上继续前行?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扩张的限度。

  然而,赶时髦,一哄而上,盲目合并,是当前合并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错误的累加式合并观念,致使一些学校在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情况下,盲目追赶合并热潮,导致合并后“虚胖”,如一盘散沙,成为乌合之众,违反了合并的初衷。而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乐于学校合并、建大学校,体现的其实是行政思维,追求的是办学形象工程。以所谓的政绩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所谓的均衡,同时做到对教育的方便管理,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教育决策的不科学、不民主,往往会导致学校合并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达不到均衡教育资源的初衷。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机制。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规定,今后无论是学校布局调整、校园建设规划均需向社会公示,征求学生、家长意见,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强制撤并学校。

  学校合并除了有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的隐忧外,如何保持特色与个性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熊炳奇认为,如果在一个地区,在一个教育层次,仅有一所学校,学校的竞争意识从何而来?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无从谈起。更可能的情况是,政府对这一学校的办学干预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成为教育局高中、教育局初中和教育局小学。

  有教育专家认为,打造特色学校比扩大办学规模更重要。一个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如果盲目合并的决策不科学,后期管理不善,不仅会让一些有特色的学校消亡,更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趋于同质化,缺少有创造力、有特色的学生。(于忠宁)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