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育部官员谈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单相思”

2010年11月17日 14:24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29日,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出席广东大型校企合作论坛———“问道2010”校企合作论坛时指出:纵观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一言以蔽之,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现处于“一头冷、一头热”的深水区;有的职业院校是盲目地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有的院校则尽管同企业有合作意向,但合作双方却存在理念差别,最终造成校企合作的“单相思”。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广东的职业院校、职教学会以及产业企业发现,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状况在广东省也有存在。而校企深度融合程度不足,已深刻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出口”以及产业企业的新用工“入口”……

  企业

  学校心“热”合作方式却“冷”

  “与企业合作的一些院校,合作的心是‘热’的,但合作的方式却又是‘冷’的。”中兴通讯NC教育管理中心总经理张勇如是评价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张勇在出席“问道2010”校企合作论坛时表示,2009年,中兴通讯的企业用工需求与全球化进程同步扩张———今年一下招收了3000多名的中、高职毕业生,这新招来的职校生人数几乎达到了原企业在岗的总员工数。新员工招聘来很快就上岗了,但一段过后企业发现,这批新来的职校生技能水平高、上岗投产快,但在技能水平之外,职校生的职业素养却普遍不足,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很欠缺。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了,来自职业院校但职业素养相对不足的新员工远远达不到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通讯企业需求。企业只能采用末位淘汰法,今年一下淘汰掉50%的新员工。

  张勇提出,企业招聘的职校生都是专业与职业对口的应用性人才,他们中这么多人职业素养达不到需求,充分说明目前职校与企业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不够密切。

  “以中兴为例,与我们合作的一些院校,合作的心是‘热’的,但合作的方式却又是‘冷’的———有的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共建产学研实训中心的合作项目,但仅仅是挂牌环节热烈,往后的工作却进行不下去了。有的职校学生才在学校读了两年,学校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学生往企业里送,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跟不上。”张勇说道。

  院校

  诉求不同校企均易“一头冷”

  谈到校企合作的“一头冷、一头热”,广州华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尧来是深有体会。

  去年以来,学院与企业合作,新开展了些“订单班”,校企给学生安排了“2+0.5+0.5”的学习进度,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基础知识、素质教育,第三年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其中,第三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半年,学校有老师跟踪指导,学生到企业、上岗位实习,第二个半年为顶岗实习,这时老师的指导会相对少些,学生更多的是与企业员工一样同岗工作,慢慢融入企业文化,同时做好准备就业。高尧来表示,这几个“订单班”都是围绕学院最有实力的专业开展的,通过首届班上学生看来,学生在岗实操后、具备更扎实的技能能力,学生顶岗实习后基本都能留在企业,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但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学院想把“订单班”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普及运用、推广开去,但自己的“一头热”却碰着了企业的“那头冷”。高尧来坦言,学院与企业之前办的几个“订单班”,谈拢设班的企业都是些与学院建立了若干年合作基础的企业,这些企业连续好几年都招收学院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反馈回来口碑好了,企业才有信心与学院作进一步的校企合作。但要是学院尝试和新的企业谈设立“订单班”或其他形式的深度合作,那就相当困难。

  “也有的企业很热心,他们的想法很大胆,要学院招生专门为他们企业培养的人。这又轮到我们‘冷’了,我们可不敢这么做。因为万一,招生招来了,学生到企业实训去了,但企业无法保证就业怎么办?而且这种情况,往往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还强化了为自家企业服务的知识定向性,学生相对其他岗位的适应能力却下降了,企业保证不了就业,学生又难以在其他岗位就业,这将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

  高尧来表示,目前学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想法都很多,但校企合作还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还得经过论证、经过理念的融合,否则也就只能是,“要不你‘冷’要不我‘冷’”。

  调查

  停留短期行为缺乏政策保障

  记者走访广东的职业院校、职教学会以及产业企业也发现,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或遭遇过合作的困境与尴尬,其中校企反映的意见也较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校企合作的主体参与度较高,但合作形式偏向单一:较多的合作方式仅限于专业论证、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而校企合作双方的角色又大多是学校的教学部门同企业的生产部门合作。这样的合作方式面窄、层次浅,影响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意见指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开展参与动力不足,成功的校企合作只建立在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之上,或是借助于学院的人脉关系、企业临时需求达成合作关系。这样的合作,校企各自的职能服务跟不上,乃至只成了短期行为,一两年后合作往往就因人员调整或企业需求消失而停止。

  有的校企合作有创新的想法,校企想进一步深化“校中园”、“园中校”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真实的一线生产环节中,边投产、边学习,但因此产生的产品报废责任承担、生产事故责任归属以及学生用工薪酬待遇等,国家现行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及法律保障却是缺位的。至此,校企要想深度融合,不少想法操作性不强,也就只能止步于校企任一方的“单相思”了。

  展望

  校企合作能不能政府作主导

  如何推进深度校企合作创新?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劳汉生则提出这样的观点:政府主导,学院主体,企业主动。劳汉生认为,校企深度融合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岗位知识需求,更重要的是岗位今后的转移能力。职校生的培养方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不能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跟什么。而要达到如此高度的理念融合,协调各方面需求,需要政府作主导。

  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李洁建议,政府应为校企合作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目前,广州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领域从学生顶岗实习、推介就业等工作拓展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工作与职业技能培训等各个领域。但并非所有职业院校都能达到这样的程度。”

  李洁提出,要使职业教育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必须依托政府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和平台。就目前广州市而言,有的职业院校对学校开设专业对应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岗位技术要求等信息都难以及时了解,以至学校在开展有关改革工作等方面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政府如能搭建平台,不仅汇集各行各业的用工需求、用人规格,以及学校人才培育信息,还要为鼓励企业参加、支持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这对学校培养更适销社会的应用性人才,进而让学校与企业牵手达成进一步的交流合作,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勇还表示,虽然目前国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有退税奖励机制,但真正要推进校企的深度融合,仅退税的吸引力还不够。企业更需要学生与员工融合,也就是学生要有生产岗位的高适应力,一上岗就能发挥出技能水平、跨文化沟通水平、职业素养等。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国家还得加快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带着更高热情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课程制定中去,让企业更积极地联合院校、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中去。(记者 黄玉杰)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