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山校长谈“钱学森之问”:应重视本科实践教学(2)

2010年11月29日 13: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谈“钱学森之问”:

  寄望南科大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新路

  深圳特区报:“钱学森之问”触动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困惑,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中山大学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对这方面有什么思路和行动?

  黄达人:“钱学森之问”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破解这道难题。中大也在作努力,尝试大学教育改革,倡导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综合实践,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人的全面素养。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普遍提倡通识教育,要有所突破并不容易,中大在这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大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部,通识教育课原来在珠海校区试行,现在已全面推开。今年开始进中大的学生全部要修16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这个课程分四个板块:一是中国文明;二是全球视野,这是全国高校唯一设置的课程;三是科学经济与社会,下个学期,70多门通识课里有20多门是自然科学类的;四是经典阅读。学生在这四个板块里各完成4个学分。

  通识教育是大班上课小班讨论,30个学生配一个博士生做助教,每个月至少有一个课时进行课堂讨论,这个讨论要提交报告。我们把通识教育课上得比专业课还要严格。

  开展通识教育,我们还有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开设了体现精英教育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学生们读《诗经》,研《荷马史诗》等,四年学习不分专业,培养目标是“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是香港大学教授,也是目前华人社会首屈一指的通识教育专家。他是中大多年来引进的第一个面向本科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中大还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理科开逸仙班,文科设博雅班,医科的临床8年制毕业可达博士水平。中大每年在全国各地招收的都是3%之前的考生,这些优秀的学生进入中大后,希望他们在不同的学科能进一步提高水平。

  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中大特别重视的。学生要了解社会,接触大众,这对全面发展很有好处。我们教育学生要进行大范围的实践,除实习之外,还要搞社会调查,包括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中大调研时,也非常关心实践教学。

  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目标是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科技大学,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我们寄望这所学校,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摸索出一条新路。

  谈高校体育运动:

  深圳大运会普及体育意识让高校形成体育运动氛围

  深圳特区报:中山大学与体育有很深的渊源,不少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投奔贵校。明年深圳举办大运会,中大学生准备参加吗?在大学校园里,体育运动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黄达人:中山大学的确与体育有不解之缘。远的不说,单看近年的各种国际性大型赛事,就相继有一批中大学子夺得金牌。像大家熟悉的中国“三剑客”之一的董兆致;200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花剑个人冠军吴汉雄等。早期的还有跳水世界冠军余卓成、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许银川等。

  今年的毕业典礼很有意思,我同时向三位奥运冠军:跳水的劳丽诗和杨景辉,举重的陈小敏,授予了学位。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奥运冠军、最后一棒火炬手何冲用中国传统的放礼花方式点燃主火炬。何冲也是中山大学的学生。

  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男子游泳比赛上,中大教育学院体育系2008级研究生周嘉威,为中国队添了两金。

  过去的四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有中大的学生参加。尽管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圳大运会的运动员选拔,但中大肯定不会缺席的。中大学生运动员在击剑、游泳、田径、跳水、网球等项目具有优势。

  我本人对体育运动身体力行。年轻时喜欢打篮球,你看我这高大的身材就知道。在浙江大学的时候,我是教授队的主力。这些年受年龄和体力的制约,我改打网球、乒乓球,还爱上了游泳。现在我一下水游个1300米不觉得累。

  中大一向提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2000年开始的俱乐部制,是全国首批100所试点单位之一,吸引爱好者共同活动。我的观念是,体育锻炼最重要的不是提高竞技水平,尤其是对普通百姓、大学生来说,关键在于养成一种兴趣爱好,受益终生。我经常对师生们说,参加体育运动是要养成陪伴一生的好习惯。

  在中大,不仅青年学生,连很多七八十岁的老教授仍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老教授冬泳队常年风雨无阻;网球队拿过70岁以上组的冠军。由于平时注意运动,这些老教授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不输年轻人。

  我认为,深圳举办大运会的意义,在于普及体育意识,让校园形成体育运动的氛围,以增强体质为最主要目的,而不是只争输赢,一门心思追求每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竞技水平。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