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2010年12月09日 16:1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要真正取得创新成果,兴趣、天赋当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质。这事实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格,它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往往表现为责任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奋斗精神等。

  呼唤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已逐渐成为时代的强音,但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又使很多人感到困惑,全社会都在努力求解。对这个问题,有人会说:“天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但我想首先创新人才不能简单等同于天才,而且虽然创新人才的兴趣、天赋等这些个性化的资质很难完全靠后天培养,但创新人才一定还有更具基础性的特质。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所说的那样:“只有 ‘全人’才可以创造”。相关研究同样表明:要真正取得创新成果,兴趣、天赋当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质。这事实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格,它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往往表现为责任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奋斗精神等。所以,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当牢牢抓住的就是创新人格这个根基,其中尤为紧要的是:

  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工作的目的。美国等国家也把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作为21世纪道德教育的首位目标。责任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属。有了这种道德责任和人文关怀,才能真切感受实践的呼唤、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和项目。

  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中国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追求真理,首先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往往只会人云亦云,拘泥于现状,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发现新事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回顾自己求学历程的基础上,给青年学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创新就是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为他人所未为,而打破常规往往要触犯一些“权威”、越过一些“禁区”,难免有时要遭“非议”,经受磨难。这就要有一种想干事、干成事、不怕事的勇气,“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说过:“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 ”创新的道路遍布荆棘,只有磨砺坚定的意志,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并善于控制自己,才能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失败的可能性和意想不到的重重艰难险阻,仍然保持“板凳需坐十年冷”的淡定和执着。

  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越分越细致,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善于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放眼天下,兼收并蓄,积极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成果,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

  创新人才培养,“苗圃”是学校教育。要优化这一“苗圃”,改良创新人才孕育、生长的“土壤”,我感到有四方面的工作要做实做好:

  用创新人格夯实创新人才根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不止一次大声疾呼:“中国教育,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我们所期待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有一颗“中国心”,要以民族精神为根基。有了这颗“中国心”,有了这个根基,我们就有了创新人才无论飞得再高再远都会始终牵挂的“风筝线”。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让我们精心培养的人才真正“把根留住”。

  用原创性方法培养原创性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个体自然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体现社会的共同要求,又要反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不同的需求。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追求大而全,缺乏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思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更遑论创新人才培养。因此,我们亟需为学生,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人才的个性差异、兴趣能力特征,加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用和而不同的评价观保护创新潜质。有些被视为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有打破常规、敢于求异思维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往就是创新潜质。而在统一的学生评价标准下,这些学生往往被贴上“另类”的标签,受到教师甚至家长的极力打压,抑制了创新潜能的发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学生的评价必须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掌握,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用创新文化滋养创新人才。不同思潮的激荡、不同文化的交融,是创新火花爆发、创新种子萌生的重要条件。学校及社会的创新文化首先要提倡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此外,越是原创性的研究失败的风险就越大,我们不要简单以成败论英雄,尤其要给那些长期坐“冷板凳”,从事艰苦的学术积累的人才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理解与耐心,鼓励他们耐得住寂寞,冷静面对各种名利诱惑。 (翁铁慧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此文为作者在教育部第二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上的发言)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