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深圳:2015年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5%以上

2010年12月27日 1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7日电 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深圳市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5年,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5%以上,深圳全市95%以上幼儿园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方案明确了深圳市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加大市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强力推进全市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国际化、全民化、信息化发展,建成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

  为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深圳市还制定了分阶段目标:

  2015年目标: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初步成效,居深人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5%以上,全市95%以上幼儿园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新建1-2所普通高校。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国际教育,新建1-2所国际学校。

  2020年目标:全面完成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适应每个学生发展需要,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建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相适应,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创造经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市拟组织实施以下七项改革措施。

  1.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统筹规划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统一全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统一实行中小学生均拨款制度,统一实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加快教育立法进程,用10年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特区教育法规体系。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校去行政化管理和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构建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运行机制。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试点,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探索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2.高水平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完善居深人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实行非深圳户籍和深圳户籍适龄人口按统一程序网上申请免试就近入学,确保符合入学条件者大部分安排入读公办学校,选择就读民办学校的也按统一规定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探索完善居深人口接受高中教育政策。凡符合入学条件的本市初中毕业生,均可在深报考高中阶段学校。探索多形式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3.探索多途径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新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发挥市校合作优势,办好深圳大学城。加快建设优质公共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国内外知名高校。支持园内知名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特色学院。支持办好现有民办高校,鼓励新办民办高校。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性,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新机制。

  4.统筹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组建由政府统筹,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联盟。探索中、高职院校对口专业直接对接的有效途径,在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推行“3+2”直升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5.打造教育国际化先进城市和区域教育合作枢纽城市。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本科及以上专门人才。探索完善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制定10年援疆工作规划,规划建设“深喀教育园区”。完善西藏墨脱和贵州黔南、毕节等地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提高教育自身“造血机能”。

  6.优化教育保障机制。探索教师增配、优配和均衡配置机制。完善教师招聘用制度,探索提高教职工编制标准和高级职数比例的途径与办法。实施境外优秀教师引进战略,完善从行业、企业引进师资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力度,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考核机制。建立教育领域各类资本进入与退出机制,优化各类资本投入教育领域的制度环境。

  7.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索高水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途径。探索构建和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探索健全以信息化为特色的终身教育网络。打造研发、创新和应用紧密结合的教育信息技术高地。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