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面试遭遇种种尴尬 拿洋文凭也要看性价比(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海归"面试遭遇种种尴尬 拿洋文凭也要看性价比(2)
2009年05月05日 16:03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

  顾捷

  顾捷 (国企文员 武汉)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海归”是个褒义词,象征着高学历、高素质。然而近年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老板见过了大世面,不再“崇洋媚外”,于是出现了“海待”。“海归”也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中性词。

  前些天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其中有一段印象很深,他说:“你以为‘海归’很神气?其实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回来的。”当然作为说笑,此话不必较真,不过确实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我的旧友乔治张,夜大本科毕业,前几年不知从哪里得到的信息,报名去读一家中国、新西兰合办的大学。大学是洋文名字,却不必去新西兰上学,交了学费在国内函授即可。

  乔治张是个有经营头脑的人,在临近毕业前夕,花了3万元钱在某杂志登了一篇“有偿专访”。专访中,“记者”询问了他在新西兰的留学、工作经历,又“了解 ”到许多大公司争相礼聘这位高才生……凭着这篇专访,从未出国的乔治张成了优秀海归。不久他到一家公司出任创意总监,去年他又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当了副总。

  王皮特,我老婆公司老板的儿子,当年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四类专科都不够线,父母只好重金送他去英国。一晃4年下来,王先生闲时游览了欧洲诸国,学问上却是心得全无。不知道是拿到还是买到文凭之后,王先生在英国实在混不下去,便回国谋职。让父母吃惊的是,留学4年,他的洋文水平居然还拼不过某些从未出国的大学生。失望之余,只好托门路让他进了国企,总算找了个事情消磨时间。

  不能说“海归”全是方鸿渐、韩学愈之流,但“海归”队伍良莠不齐是事实。“海归”并不是个特殊群体,不应该被特殊对待。在用人问题上,能力是最重要的标准,学历只是标签,所以“海归”中出现“海待”十分正常。

  要拿洋文凭也看性价比

  花眼

  花眼 (文员)

  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出国留学,一种是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拿名校奖学金出去进修硕士、博士的;一种则是考不上国内高校,家长出钱送到国外的二三流大学混文凭的。同是跑过洋码头的,因为基础天差地别,回国后境遇也迥然有异。

  两种“海龟”中,前者毕业后往往留在国外,薪水优渥,有车有房,工作一些年后,倘若有意叶落归根,回到研究所、高校或者跨国公司工作,年薪都在6位数以上,每天开名车上下班,轻松进入中产族。

  与前一种人的先苦后甜不同,后一种人,学生时代大多数都没在学习上多花心思,而是把时间花在玩乐享受上,出国全仰仗父母有钱,名义是留学,实际就是花几十万元混了一张洋文凭。一方面,其中不少人都是娇生惯养,上学时不愿努力学习,工作后同样吃不了苦;另一方面,基础没打好,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有限,所以毕业后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国来碰运气。

  可是,时下的“海龟”越来越多,国内的用人单位见多识广,也有资本开始挑挑拣拣,没点真功夫又想拿高薪的好事已经绝迹。

  我中学时代最好的朋友黎,就是一条高不成低不就的“海待”。高中毕业后,成绩不佳的她读了一所与英国某不知名大学合作的大专,一年后,去了英国某城市在那所大学读电子商务。

  学习很轻松,生活很悠闲,恋爱很精彩,一眨眼,两年工夫就过去了。黎毕业后留在大学时打工的酒吧里继续当招待,把工资从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可以让我们这些上海白领惊脱下巴,可在当地却不值一提。在酒吧里工作不是长久之计,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黎的综合能力跟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相比,实在没优势,而中文在英国乡下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所以,黎在半年之后挥泪告别英国帅哥男友,回到了上海。不过,就业形势没有想象的乐观——和多如过江之鲫的上海本地名校毕业生相比,即使以英语而言,除了能把俚语说得更道地一点,黎的语法、词汇量等似乎也没特别明显的优势,在工作经验和本地化程度上更不能和本地学生相提并论。黎待业良久,才终于靠老爸的朋友帮忙,找到了一份薪水不过3000元的外企文员工作。

  我听到她工资数额的时候,吓了一跳:一个中专毕业的同学几年下来升为高级技工,每月也有这么多收入,更别提和我一样在本地名牌大学毕业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已经是年薪超过10万元的白领了。如此看来,她送给老外的那几十万元学费和生活费,跟我每年只要几千元的大学学费相比,回报实在太低,性价比显然不高。

  优质“海归”照样吃香

  大可

  大可 (酒店管理)

  “海归”为啥成了“海待”?

  首先,这场金融危机让许多公司出现“薪酬危机”,许多“海归”大户纷纷削减劳务成本,而那些“高档海归”又放不下身价,成为“海待”就很正常了。

  其二,过去“海归”之所以比较吃香,只是因为许多单位的头头喜欢“挂羊头”,撑门面,而并非真正把“海归”当作宝贝派用场。笔者认识的一个大型国企老总,前几年为了向上级表明自己重视人才,聘用了两个“海归”博士,并把他们放在投资部,天天做可行性分析报告。3年过去了,每一次“海归博士”的投资报告,都判定为不可行。可只需挂着的“羊头”,有个把就可以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后续“海归”销路就不大灵了。

  第三,现在的“海归”越来越鱼目混珠,不少人是拿着“克莱顿大学”文凭自称人才的。这样的人,在需要实用性人才的企业那里,自然难以寻找到自己的归宿。

  不过我并不认同“海归”贬值的说法,真正名校毕业、有真才实学的“海归”,还是抢手货。

  前段时间,一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就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公司从华尔街招聘了一位投资博士,给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思路和运作机制,短短几个月就让公司焕然一新,赚钱也不少。据了解,如今国内不少金融、投资机构等,都趁着这场金融危机到欧美“挖”人。真正的优良品种的“海归”,还是蛮吃香的。

  之所以让人感觉“海归”贬值了,是因为现在的“海归”有不少是次品。例如,我所在的宾馆有个门童,前几年被家里送到瑞士一家酒店学院学习,回国后还想回原单位。他对人事部经理说:“起码要安排个部门经理,月薪不低于1.2万元。”结果人事部经理和他一交流,发现他除了外语比以前有所进步、拉门技术有点提高外,其他管理等方面根本就是一窍不通,真不知道他两年多学了点什么。像这样的“海归”,还真是高不成低不就,只好“海待”了。

  “海归”成“海待”,其实是时代的进步——社会以平常心看“海归”,“海龟”和“土鳖”机会均等,都凭真才实学吃饭,真正人尽其才。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