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高校冷场 学生发明人不被社会家庭认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创新教育高校冷场 学生发明人不被社会家庭认可
2009年04月23日 17:49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为了钻研自己的小发明,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张瑞淇这几年“折腾”的20多万元,几乎是父母大半生的积蓄。在第三届“中国发明家论坛”的会场上,他逢人就散发材料,“我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把已经授权的专利成果产业化,即使对方不支付一分钱转让费,我也知足了。”

  张瑞淇并不孤独。本届论坛上,在众多白发苍苍的老者中间,一群大学生发明人格外引人注目。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峰可谓少年成名。小学时他设计的一种电子摆变色球,获得江苏省创新大赛一等奖,并首次取得了国家专利。到高中毕业,他已拿到了5个专利,2008年,他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

  在发明道路上小有成绩的同时,他的学习成绩却走了下坡路。去年高考,低分险些把他关在众多高等学府的门外,并引发了一场招生大争论。

  当时,由于在发明创造方面的表现,刘峰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列入破格录取的名单。

  “但很多家长都认为这个不合规矩,向教育部门反映这个事情。”刘峰回忆,最终有关部门出面叫停了这件事情,而他也与这些学校失之交臂。

  刘峰的发明理想最初没得到家人的认可。一心想让儿子上好大学的父亲看到他痴迷发明,曾把其发明所用的工具全都扔掉。

  烦恼的不仅是刘峰。张瑞淇初搞发明时不仅遭到父母反对,还被老师同学视为“怪人”,对他的评价是“不务正业,做的不是一个学生该做的事情。”在资金困难的时候,他打过工,捡过易拉罐。

  不被社会家庭认可,学生发明人在高校也是小众群体。

  “专利并非高深莫测,我们要尽量在学校普及专利知识。”刘峰的一席话,得到在场的浙江科技学院学生李剑峰的赞同。

  李剑峰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校发明创造协会会长。“我们协会现在只能抓到几个发明狂热分子。”每年招新时,李剑峰都有点难过,比起其它社团动辄上百人的招新规模,发明创造协会的会员寥寥可数。

  “你们还有狂热分子,我身边也就一两个同学在弄,并停留在构想阶段,根本不付诸实践。”刘峰接过话茬。在他看来,从事发明的大学生少,关键在于激励扶持政策不完善。“目前政府对学生申请专利只有减免条例,即能将申请费减至75元。由于缺乏专业培训,还要花费数千元的代理费请人代写专利申请文书。”目前刘峰已经无力支付每年数百元的专利维护费,更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推广技术。

  浙江科技学院陶松垒老师本身也是一名发明人。他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是“国家在现有教育经费中设专款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基金,鼓励高校企业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力开展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

  创新教育缘何在高校冷场?“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应试教育是大敌。”陶松垒从2005年就在学校开设了“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的选修课,让很多在常人看来是“另类”学生得到了成长空间。该校学生杨舒捷因为应试成绩不高,休学一年,可后来经过创新教育,发明了等离子反截获导弹,获首届发明创造和金点子大赛一等奖。此后,她又多次获奖,就业时成为企业抢夺的“香饽饽”。

  “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把创新教育纳入正常的学科体系中。”陶松垒建议,改革教学体制,实施创新教学考评办法,把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起来;以创造发明、科研立项、设计竞赛、专利申请为抓手,针对科技、经济的需要设置课程,促进自由选课,自主学习,培养具有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学士研究生”。 (陈瑜 陈磊)

【编辑:朱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