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获取加分、补贴本末倒置
□晚报记者 钱钰 报道
“老师,您好,今年暑假,我们几个大学生将赴外地进行社会实践,能否为我们报道一下? ”近日,在某媒体工作的小王很是心烦,不少陌生大学生打来电话,希望通过媒体报道扩大活动的宣传效果,为日后评比“加分”。不少大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动用一切社会关系“扫荡”媒体,更有甚者,还未开始实践,就已预定好媒体,要求对该社会实践活动予以关注和报道。
为发稿“扫荡”媒体
暑假将至,在某媒体工作的小王经常接到陌生大学生来电,要求对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报道,如果从“新闻”的角度衡量,绝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都不适合见报。
“现在,大学生关注社会实践的宣传效果已大大高于具体的活动成效,甚至还未行动,就先扮演起了‘公关’角色。”小王说,最滑稽的一次,她接到某大学交通专业大三学生小刘的来电,说最近学校正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招投标活动,他们的实践内容是 “考察崇明环保村的经济模式和金融危机下的发展对策”。小刘称如果有媒体支持,中标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于是,小刘向王小姐提出能否开具证明,对该暑期实践活动予以关注并进行报道。 “请媒体宣传还要开证明,真是头一回听说。况且人都没行动,具体成果都不知道,如何看得出新闻价值?真是强人所难。 ”
媒体报道可为实践“加分”
据记者调查,目前大学生暑期实践“公关”媒体的现象不在少数,有些大学社会实践队伍甚至配备专门的媒体联络员,不少大学生动用一切社会关系,联系媒体发稿。更有神通广大的学生不知从哪儿搞来一份媒体通讯录,涵盖各大媒体记者的联系方式,随时准备“扫荡”。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何如此钟情于媒体?不少学生坦言,主要是因为在评比“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时,如果有媒体报道可以“加分”。“如果获得市级、区级优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还能获得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报销部分费用。”某高校大学生小潘说,除了经济奖励外,很多大学生更看中的是社会实践得奖可以在综合素质评定上加分,对今后评比三好、优秀干部、奖学金、就业等方面会有一定帮助。
社会实践不应虚张声势
“学生干部组织社会实践,不关心具体的活动成效,而关注宣传效应,然后以宣传效应来看社会实践是否成功。”教育专家熊丙奇教授认为,好的社会实践应该得到宣传,宣传只是扩大其积极影响,而没有内容的宣传,说到底是虚张声势,也是一种造假——编造社会实践的效果与影响。“不仅是大学生,现在一些教授做课题也是这样,普遍流行的说法就是‘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宣传了就是做了,做了就是做好了’,越来越浮躁。 ”
上海交大团委社会实践部部长王丽华老师表示,社会实践重在学生自己有所学、有所得,而不是搞面子工程,这有违社会实践的初衷。 “社会实践项目要引起媒体关注,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成果转化,把服务社会的理念传播出去,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 ”
“做产品需要营销,从这点上说,大学生与媒体打交道推销自己的实践项目,也未尝不是好的锻炼,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社会学家顾晓鸣老师表示,关键是回归产品质量首先要过关,回归实践本身才能适销对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