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暑期学校天文课程受冷落 中学生为高考而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大暑期学校天文课程受冷落 中学生为高考而来
2009年07月22日 11:33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日全食,去年大地震,可北大“中学生暑期学校”开设的天文、地震课程备受冷落。不少孩子其实是为预备高考而来——

  “北大教授帮我补语文!”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和宇宙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上午8时,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2907室,北大物理学院教授徐仁新为中学生开讲天文学。只是,偌大的教室显得冷清,一共才坐着12个孩子。“照理说,‘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上演,肯定能引起许多中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可跑来‘了解星空’的孩子如此之少,真没想到!”北大“中学生暑期学校”的老师很有点郁闷。

  更让他们郁闷的,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准备的“地震学”课程,因只有一个中学生报名不得不取消。“赵克常老师在去年汶川大地震后新开的这门课,是北大校园内人气很旺的本科通选课,几百人大教室,坐满不稀奇!”北大的老师很无奈:地震话题这一年多来一直挺热,“中学生为何兴趣冷淡?”

  今年首次开办的北京大学“中学生暑期学校”日前开课。据了解,在“中国文学名篇讲读”、“数学的思维方式”、“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过去的生命(古生物学)”、“地震学”、“天文学”、“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缤纷世界”等7门课程中,除了“中国文学名篇讲读”有101人报名、“数学的思维方式”有35人报名外,其余课程都是报名人数寥寥。

  古生物学课堂仅9名学生

  在北大新地学楼3428房间体视显微镜实验室,马学平教授以视频课件形式,为台下的9名中学生讲解“珊瑚纲的亚纲级分类”。海淀区六一中学的高一学生邬思凡说,才上第二次课,一起来的同学就少了4个。

  相比几门“偏门”课程,“中国文学名篇讲读”与“数学的思维方式”班上有不少即将由高二升高三的“准高三”学生。他们选课的理由很明确:“这两门课不就是语文和数学嘛,高考的重中之重啊!”一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直言,我是理科生,语文阅读分析能力一直较弱,来这儿上课,因为是“北大教授帮我补语文”!不过,听完老师讲解鲁迅的《铸剑》,这个学生浑身不自在:“和中学语文课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嘛!”

  从去年开始,北大酝酿开设“中学生暑期学校”:选一些中学限于教学资源而没法开的课程,帮孩子们拓展视野。没想到中学生不领情。北大教务部教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很多孩子和家长更希望“暑期学校”是“强心针”式的“暑期补习班”和“高考复习班”。

  “和高考无关别浪费时间”

  安坐在古生物学课堂里的孩子,是幸运的。一共4周的课程,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派出了4位研究方向不同的教授,包括长江学者高克勤教授。课程牵头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老教授郝守刚说,古生物学虽属“冷门”,“但我们希望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与热情。即使将来不选这个做专业方向,但对自然科学有兴趣,他们会获益良多!”

  可中学老师和家长“不买账”。“这个‘暑期学校’和北京大学的高考招生有关系吗?”“上了暑期班,对孩子考试成绩提高能有多大帮助?”北大教务部教务办公室的蒋晓涛老师在报名阶段总接到这样的“咨询”电话,不少家长得知对应试没什么直接帮助,马上很干脆地挂断电话。

  更让蒋晓涛难以理解的是,有些示范性高中的班主任对“暑期学校”甚至明确反对。“曾有前来报名的中学生和家长告诉我,说班主任老师特地提醒:大好光阴应放在和高考相关的学习上,和高考无关的事,就别再浪费时间了!”

  应试教育伤害孩子的好奇心

  “就算‘地震学’是门较偏的课程,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对孩子更好地利用网络大有好处啊。”这门课程不足10人的报名人数,让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教授困惑。一位家长给他的解释倒是“一针见血”:高考不考的课程,等进了大学再学不迟。

  “应试教育的导向,正在伤害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应试教育,就是在狭窄知识领域搞过度精确化的教学。”卢晓东举例说,现在的中学数学教学叫做“翻三番”:新知识要提前预习一遍(有时提前讲授),正式上课时讲一遍,等高三再复习一遍,“这样过度精确化的教学,对孩子并没有益处”。

  “对一个科学家而言,智力与好奇心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卢晓东看来,高考对智力的考查也许有效,却无法考查学生的好奇心。对高考应试学科“精益求精”的教学,将使中学生逐渐失去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缺乏存疑意识与质疑精神。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本报北京7月21日专电)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