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衷制造校园草根名人“煎饼王子”层出不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热衷制造校园草根名人“煎饼王子”层出不穷
2010年01月29日 10: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煎饼王子”、“糖葫芦西施”层出不穷

  实习生 涂凌波

  “王子,我要一个‘经典脆煎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男生宿舍楼对面,一个背着书包的女生对摆煎饼摊的小伙子说。“要辣椒吗?”“不要辣椒,多加一点香菜。”“好嘞!”一分钟之后,小伙子将一个热腾腾的煎饼递给了女生。

  这个卖煎饼的小伙子叫汪龙强,来自山东,身高一米八左右,黑黑的皮肤。在学校卖了5年煎饼的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煎饼王子”,他的女朋友,则被称为“煎饼王妃”。

  无独有偶,在中国人民大学全日风味餐厅,有一名帮学生刷饭卡效率超高的“全日刷卡男”,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叫汪文,已经在这家餐厅工作了6年,但他在人人网上的个人主页浏览人数已经超过7000,留言板上也有上百条学生的留言。

  同样,在西安交通大学,一个名叫康晓菡的女孩,由于在校门口卖糖葫芦,被称为“糖葫芦西施”,迅速走红校园,一时间成为交大BBS上每日必谈的话题。

  卖煎饼的汪龙强不知道学生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他为“煎饼王子”的,不过他很乐意接受这个称谓。“我煎饼做得很好,人缘也不错,这个称呼挺好的,有种亲切感。”汪龙强说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大多数去汪龙强那儿买过煎饼的同学都比较认可他。“他长得比较帅,人也比较亲切,这个绰号很符合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06级的王同学说。

  彭同学是从同学的口中得知有“煎饼王子”这个人,才去买的煎饼。“我是南方人,不太喜欢吃煎饼,也不太了解他,但他服务态度比较好,尽管要求比较多,但他很耐心。”彭同学说。

  “煎饼王子”这个称号,刚开始知道的同学并不太多。2008年学校整改,汪龙强和他的煎饼小摊离开了学校,一些同学在校园BBS上发帖“煎饼王子走了,我们吃什么呢”,向学校呼吁“王子”归来。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联系上汪龙强,“王子”返回学校继续卖煎饼,从那儿之后,“王子”的相关内容就在论坛上流传开来。

  汪龙强认为对人友善是做人的道理,他卖煎饼,只要学生有要求,他都尽量满足。在“煎饼王子”老家的村子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全国各地卖煎饼,汪龙强说比自己卖得好的人很多,所以回去不会跟村里人说“煎饼王子”这个称号,怕被人笑话。

  提到“全日刷卡男”,餐厅的吴老板说:“汪文在这里工作6年,给同学点菜刷卡特别熟练,比两台电脑还快。”吴老板认为学生们这样称呼是对他工作的认可。汪文也认为“时间长了,有感觉嘛,能跟学生在一起这么久也是一种缘分”,他说现在虽然已经离开,但还有好多同学都跟他有联系。

  “煎饼王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被学生邀请去作讲座。去年10月,中青院创业实践社邀请汪龙强,让他讲讲自己的创业故事。

  “作讲座就算了,跟你们聊聊天可以。”他认为自己一个卖煎饼的,只有初中文凭作不了讲座。“煎饼王妃”对他说,我们只会讲煎饼,别的什么也讲不了,“王子”说我们就讲煎饼。

  汪龙强说:刚开始很紧张,幸亏一个老乡帮他列了提纲,讲着讲着就比较平静了,心里特别开心。

  据说这场名叫“商业传奇——煎饼王子”的讲座开讲时,一个大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还有很多学生给他鼓掌。

  “这种讲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大学生思考,大学需要这样的多元化。”06级的彭同学认说。

  已经毕业了的张同学没有听到这个讲座甚至有些遗憾,因为他发现进入社会后,大学生更需要了解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

  不过也有同学认为请“煎饼王子”作讲座有搞噱头之嫌,讲座就应该是学术化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人,比如食堂三楼卖包子的大妈,但是并没有得到同学们的这种关注。”王同学说,“‘煎饼王子’其实是比较幸运而已,相比于其他人,他的年龄跟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跟我们的交流更多一些。”

  汪文说,人人网上“全日刷卡男”的个人主页并不是自己创建,而是由一个学生申请注册的,但并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这个主页在网上迅速流传后,又有“全日面条女”、“全日老板”等多个页面被创建,但这些页面的浏览量都很低,在学生中知名度也不高。

  中国人民大学研一的王同学认为,虽然“全日刷卡男”没什么影响力,但他是食堂的公众人物,关注度比较高,不过当网上这些东西泛滥之后,就变成恶搞了。同样,对于走红西安交大的“糖葫芦西施”,有网友也认为是因为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乏味无聊了,部分人在校园里变得迷茫,缺失信仰才会关注身边的“糖葫芦西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心理学老师周军认为,像“煎饼王子”这样的称号,是学生用高度概括化的词语来表达对某一群体的看法,可能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赞美,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很难用单一动机去解释。他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我不赞同‘无聊’说,更愿意赞同‘创造’说。”周军老师说,“为什么这种现象没有出现在其他群体中,比如白领,说明大学生愿意接受、创造和传播新鲜事物,说明他们拥有较为开放的心态和较高的创造力。”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