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老师期待“上岸”过节 798人11月前“转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代课老师期待“上岸”过节 798人11月前“转公”
2009年09月09日 10:24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据8月28日最新统计,广州市代课教师减至1925人,其中符合入编条件的代课教师人数为798人。

  广州798名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有望11月前分两批“转公”

  去年教师节前夕,怀集县桥头镇六竹小学代课老师龙剑上网发帖讲述了代课老师的艰难处境,该网帖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敦促各级教育部门重视代课老师的“代转公”。

  一年来,已有107名代课教师通过招调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据8月28日最新统计,广州市代课教师减至1925人,其中符合入编条件的代课教师人数为798人。预计798名符合“代转公”条件的代课教师培训后将于11月前分两批转为公办教师。

  不过,参加考试的老师们大多还要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今年的教师节。南沙区的王老师说自己考试虽然知道了自己的笔试成绩,但是至于是否在798人之列,仍然不知情。本报采访了广州两位代课老师的生活,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在下一个教师节得到改善和更多的保障。

  不入编制难拿同样酬劳

  十几年前,王老师本来是省内一所中学的正式教师。为了和家人在广州团聚,王老师辞掉工作,在南沙区当起了代课老师,一干就是十几年。

  王老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工作非常辛苦,可是由于没有正式编制,收入非常少。现在的月薪也只有1000多元,是同一学校有正式编制教师收入的六分之一。更严重的是,王老师直到现在还没有社保和医保,她对自己的身体小心翼翼,因为她知道她不能病,病了没有人为她的医药费埋单。

  天河区的陈老师是广州人,她一直以来的理想是当老师。十几年前,她曾经被一所幼儿师范录取,但是家里缺钱,不得不放弃了,只是读了一个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大专学历。在经过短暂的过渡工作后,陈老师在天河一所小学当起了代课老师。

  提起工资,陈老师不便多言,她只是说:“如果和别人比收入,我早就干不下去了;这么多年来,我全是依靠对教育的热爱坚持下来的。”陈老师的境遇比王老师要好一点,陈老师没有医保,但是有社保。社保中间停过七年,后来于2005年和2007年两次补齐了。

  想“代转公”并不容易

  十几年来,王老师一直想实现“代转公”,但是谈何容易。《教育法》规定,小学教师要求具有中等师范或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高中教师要求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但是这么多年来,南沙区招聘的老师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

  王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想去读一个师范的本科学历,可是面临高昂的学费,面临需要妈妈照顾的孩子,入学不到半年,王老师就辍学了。

  王老师说这么多年,南沙区一直在招聘教师,前几年每年至少招40多人。招聘老师的条件是:本科,35岁以下,中级或高级以上的职称。但是,像王老师已经超龄了,而且代课老师在工作中没有评职称的先例。

  陈老师一直不敢与学校任何人发生争执,遇到委屈的事也尽量忍让,因为这么多年来,她看见许多老师没有缘由地被学校解雇,有些性格比较“直”的老师在学校很难留超过两年。

  代课老师难评优

  是不是代课老师的教学质量不如正式编制老师呢?事实上,有相当多的代课老师是来自内地的高考大省,高考成绩在同年级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陈老师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教育质量不如正式编制老师,我们代课老师早被解雇了。

  王老师十多年来,一直当班主任,曾经连续多年担任毕业班教学兼班主任。“让我担任毕业班教学兼班主任,可见学校对我是很器重的,”王老师说,“可是当时在评优上,又让我感到非常寒心。”代课老师一直没有评优的先例,但是,多年来,王老师所带的毕业班的统考成绩都非常出色,学校老师都推荐王老师评优。不过,王老师的名单并没有往上送,王老师后来得知,学校让别的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取代了她。

  大龄教师能否先“转公”?

  对于798个“代转公”的名额,代课老师们都觉得非常揪心,因为这次“代转公”再不能转,不敢想象辞退后的命运。

  王老师说:“我准备考试非常吃力,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我看到大多数考生是些小姑娘。她们还有更多的选择,而我年龄那么大,如果不教书,我都不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

  王老师面临非常巨大的经济压力,孩子今年上学的学费基本上都是从亲友那里借的,而孩子以后每个月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王老师和陈老师都希望如果成绩合格,教育部门能优先解决大龄代课教师的“转公”问题。

  本版撰文:记者吴润洲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