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代课教师:工资一年涨一元 想当“公办”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最后的代课教师:工资一年涨一元 想当“公办”难
2009年12月07日 13:48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 半月谈记者 王军伟 张莺

  作为中国国情的一大代表,“代课教师”这个因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和不平衡而产生的社会群体既代表着奉献,又饱含着辛酸,以其悲剧性、复杂性吸引着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通过加大投入、清退、“代转公”考试等办法来寻求代课教师问题的彻底解决,代课教师的人数已大为减少。但在一些西部边远地区,代课教师仍有相当数量存在。在自身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作为最后的代课教师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有着怎样的希冀与焦虑?半月谈记者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进行了相关调查。

  “工资一年涨一元,哪里需要哪里迁”

  那坡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7年人均收入1913元。该县平孟镇北斗村小学是一所乡镇完全小学,共有414名在校学生,22名教师,其中3人为代课教师。

  教师李高才自从1995年从百色市民族师院毕业后,就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从教十几年,目前他的月工资为225元,而与他工龄相近的公办教师的工资已经涨到了每月1600元左右。“现在我们这里结婚的彩礼钱一般是50~100元,临近春节的时候,结婚的朋友多,工资不够送彩礼,只有借钱过年。”李高才说。李高才是“农转非”,自己没有田地,他的老婆是村卫生院的合同工,每月的工资不到300元。

  代课教师马振辉也是在平孟镇北斗村小学执教,目前月工资也是225元,妻子和一个孩子没有田地,他自己有0.8亩田地。“我们代课教师一般都在多所学校任教过,有时候是在不同的乡镇,哪儿缺老师了,一纸调令就把我们调走了。”马振辉说。

  “我1999年参加工作,现在月工资223元,按照县里的规定,代课教师固定工资每月220元,工龄增加一年涨一元钱,有时候一斤猪肉涨的价钱都比这多。”念井小学代课教师农照春说,即便如此,他工作10年,工资也没有按规定涨到230元。

  “‘代转公’考试既是我们的希望,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那坡县教育局副局长吕秋杰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坡县中小学在校生迅速扩大,急需补充大量教师,由于公办教师紧缺和地方财政困难,只能聘用代课教师顶岗。吕秋杰说,县里为了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分别在2005年、2007年、2009年组织了3次“代转公”考试,今年拟招聘的31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还剩代课教师105人。县里计划以后再次举行“代转公”考试。

  但是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由于部分代课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特别是一些专业为体育、音乐、美术的代课老师,在以语数外为主要内容的“代转公”考试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按照考试内容我们要考语文、数学和综合,综合科包括英语、心理学和计算机等,中专难度试题占40%,大专难度试题占60%,我因为参加工作较早,和后来成为代课教师的年轻人相比,知识老化,加上还有家庭,缺少时间去准备,所以一直考不过。”李高才说。

  平孟中学是那坡县离县城最远、离边境不到1公里的学校。33岁的女体育老师李海梅是学校的唯一一名代课老师,并且尚未结婚。“算上今年,我参加了3次‘代转公’考试了,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考过去。”李海梅说。

  “以工代教”解决代课教师出路问题

  一是应该改变“代转公”考试一刀切的方式。吕秋杰介绍,2007年,那坡县将考试人员分为艺术体育、小学、初中3类,不同类别录取线不同,因为初中类录取分数略高,引起了部分初中代课教师的不满。无奈之下,那坡县决定2009年恢复使用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名录取。“改革后表面上看似统一了,实际上造成了新的不公,毕竟体育、艺术类教师的文化课水平较弱,而且小学与初中老师的知识水平相比也存在差距。”李海梅说。

  二是“以工代教”解决通不过“代转公”考试的代课教师的出路。北斗村小学校长张清平说,在偏远山区,有些代课教师确实无法通过“代转公”考试,这些代课教师教书多年不愿离开校园,学校也需要他们承担教学任务,对于这些代课教师,可以通过“以工代教”的方式解决他们被清退后的出路问题。“以工代教”即把他们的身份转变为学校后勤工人,但依然允许他们从事教学工作。

  三是尽快解决代课教师待遇过低问题。在采访时,不少教师告诉记者:“虽然县里进行了3次‘代转公’考试,但是还是有部分代课教师通不过考试,政府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即使他们不能转为公办教师,也应该获得维持其基本生活的工资收入,而不是靠打散工勉强度日,否则最终损害的是下一代的教育。”(编辑:王新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