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鲁迅,嫌也鲁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爱也鲁迅,嫌也鲁迅
2009年08月13日 15:45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起争议,已经不是第一回了,每一次争议,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引来更多的人参与争议。《钱江晚报》的相关报道是前天见报的,同日就上了网易的新闻排行榜,昨天则被置于新浪网新闻主页的醒目位置,中午12点以前就有1000多个跟帖。大致阅读以后,有一些疑惑。

  疑惑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既然有“三怕”,那么“文言文”和“写作文”也应该同时减少,独独减少鲁迅的作品,难道真是因为鲁迅“难懂”吗?有位网友说:“奥数也很难,怎么读奥数的人那么多?”这个提问包含了一部分现实的真相。

  疑惑二:“鲁迅难懂”,除了鲁迅的行文风格以外,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对“鲁迅过时”这个问题,各人见解不同,焦点已不在鲁迅,而在于对这个“时”的认识和理解。从网友跟帖就能看出来,人们对这个“时”的看法就很不同。一位网友跟帖说:“鲁迅早过时,好像天天死人,悲哀文。”另一网友说:“现在难道不是天天死人吗?”显然,对同一现实,人们的认识和态度却完全相反。 因此有人觉得鲁迅很隔膜,有人觉得很亲切。

  疑惑三:关于“希望”。这是人生的大问题,也是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报道说,很多学生反映“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这同样不只是中学生的感受。这也是鲁迅作品让人不满意的地方。那么,鲁迅的“希望”观是什么样的?《故乡》结尾的那句话,说的就是“希望——“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就成了路”。——他要青年不要迷信他,不要寻什么“鸟导师”,要自己寻路去走。“走”也不一定有希望,不“走”那就是死定了。对依赖他人许诺的“希望”活着的人,对习惯于等着“希望”来找他的人们,鲁迅太煞风景、太残忍了,这是不是鲁迅最讨人嫌的地方?

  鲁迅太宏阔,太丰富,也太复杂;关于鲁迅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争论,因此,这样的争论还将长久存在,而且也不要指望有一致公认的结论,除非什么时候人们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会达成一致。

  中学教材中应该收哪些鲁迅作品?篇幅多少比较合适?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该怎样改革或调整?都有讨论的必要。但是,有一个前提是不能回避的,即鲁迅已进入传统,已经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精神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现在还会为鲁迅争得面红耳赤,说明鲁迅是活着的传统,还在影响着现实生活,我们还无法将其送进博物馆。喜欢鲁迅的人们也不必太担心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戎国强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