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扛鲁迅的旗也要走鲁迅的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要扛鲁迅的旗也要走鲁迅的路
2009年08月14日 11:00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被删减的事情似乎又成了关于爱国情感,文学情怀,学术素养的一件事,各方学者和代表不禁议论纷纷鲁迅作品是否需要被替代。支持删减者认为鲁迅的文学水平虽高,但作品内容已脱离如今时代环境,应予删减。反对者认为鲁迅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学作品的一种品格,应该永远被人们习读。纷纷扰扰的背后不禁会让我们疑问:鲁迅到底又触动了我们那根神经?

  鲁迅不是语文课本的代表,鲁迅作品也不是语文和文学的代表,文学及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是包罗万象的组合体,正是因为其丰富多样才让我们心灵触动,铭记于心。是一代文学大师,又是一个社会斗士,对社会丑恶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和讨伐,对民众和人心进行有张有弛的教育和警醒,这是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我们怀念鲁迅,欣赏他的作品无非是因为其在高水平应用文字的同时担当了社会道义,表达了济世情怀,体现了文人论证,文人爱国爱家爱大众的可贵精神。

  因此与其说是我们在争议鲁迅及其作品不如说是我们在争议鲁迅及其作品包含的精神元素和价值表现,是一些精神层面的追求和纠缠在触动我们的神经,因此变得焦躁而敏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语文课本令人遗憾地带上了主观主义和政治影响的色彩,由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教育目的,民众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因此为了意识形态,为了政治需要,为了人心稳固有些文章必须要上有些文章绝对不能上,有些文章则需要进行“深加工”才能上。比如,《红楼梦》节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的“酷爱男风,不喜女色”,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刚出浴的美人”和“荡着小船,唱着艳歌”,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里的“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等,都曾随教材主事者的眉头一皱而人间蒸发,而这一切在现在看来是历史的选择却不能当做今天的标准。

  或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单独强调一种声音的做法是情有可原,那么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已经过去了30年的今天,在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就应该允许更多悦耳的声音,更多美丽的话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出现在正在不断认识世界多样性的孩子面前。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曾经是那么单调、乏味、沉闷,选来选去总是那些面孔、那些篇目,尽管其中不乏好文章,但也充斥着一些非语文因素而进入教材的文章。如何选择和安排语文课本的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在看待世界,进行思维时的向度和纬度,代表了我们对事物的接纳度和容忍度。

  我们应该明白对鲁迅作品的删减并不是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漠视,而是一种鼓励和欢迎不同声音,不同作品的积极心态和包容情怀,中国的作家群体不胜枚举,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语文课本哪会包含所有的优秀作品,肯定有许多优秀作品由于各种原因未在课本中出现,那么我们如今让那些曾经沉默的优秀作品选入课本为孩子启迪思想,美化情操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鲁迅作品的删减只是鲁迅风格的作品少了但更多风格的作品多了。

  “人生忧患识字始”,识字是从语文课开始的,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从语文课开始认识世界,培养世界观,价值观。课文并不一定都要体现所谓的“高雅”,而将“通俗”拒之门外,至于“谁取代鲁迅”这样的忧虑更是多余,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趣的命题,因为优秀作品都会给人以美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优秀作品和它蕴含的美是谁也替代不了谁的。

  好的事物可以促进我们的发展,但固守某种好的事物而不去认识和选择其他好的事物就是一种思想上的狭隘和作风上的保守,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包容、开放,创新的时代,我们有能力辨明是非,选择美丑。大众的智慧更是无穷的,面对纷繁的世界他们并不缺乏选择的能力,缺乏的是没有选择项和选择品。

  人类的高贵决定了他们不宜被按照养鸡的模式培养,成语“揠苗助长”也不宜无节制地放大成一种教学警告,毕竟,人不是苗。在当今我们的思想需要不断开放和包容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多一种机械式的、无谓的、一对一的替代,世界丰富一点,生活多彩一点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鲁迅先生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语文课本这条路,文学作品这条路,包括思想内容,意识形态,价值观这条路,也需要多走走,因为这个世界太丰富了,我们应该在真善美的前提下更多地去接受包罗万象的文化和文明,要扛鲁迅的精神思想旗也要走鲁迅的包容多彩路。

  作者:黄朔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