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公平,取消"借读生"这个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为教育公平,取消"借读生"这个词
2009年09月04日 14:45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读了9月3日新京报《学校被指劝退成绩差借读生》一文,我的心情一言难尽。我是一位母亲,也做过多年中学教师,而我的儿子也曾在北京借读,自小学至高中二年级,前后共11年,其间的过程难以尽述。并且,说来凑巧,他与报道中的“小雨”一样,到高二那年时,也曾被学校“婉言”劝退过。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可以说,我今天唯一庆幸的是,他现在挺阳光、自信、开朗,并且已经大学毕业,还有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有一次他跟我说,在北京借读的经历始终是他心里的阴影。我听后无语。

  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一个适龄中国儿童都有权利与义务接受教育。这也是政府的责任。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孩子的父母离开了户口所在地,使得孩子必须跟随父母在异地接受教育。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他们在哪里上学,都应该与当地孩子享有同等的权利。这应该是常识。因此,“借读”这个词的产生本身便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借读生”这个称呼便含有歧视的意味: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本地工作、交税,他们应该正常上学,说他们“借读”,他们“借”的什么?谁是“债主”?既为“借”,将来是不是要“还”?

  据笔者所知,尽管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小学阶段,外地孩子上学难的情形有所缓解,但在升初中和升高中时,仍然无法与当地孩子享受同等待遇,至于考大学就更不用说了。这次亦庄中学“劝退”“借读生”小雨,就是一个明证。

  令人可笑又可气的是,亦庄中学还居然要求借读的学生和学校签一份所谓的“协议”,而中国的孩子到别的国家读书却不用签协议。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博客,写自己的孩子在国外读小学的情况。当时她刚到国外不久,开学那天,她忐忑不安地带着儿子到附近的小学,没想到受到校长的热烈欢迎,学校不但没有问她任何问题,而且完全跟美国孩子一视同仁,整个入学过程简单、顺利得让她不敢相信,当然也让她感慨万千。

  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因为它截断了不同背景、不同出身的人自我发展的机会。并且,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便受到这样不公的待遇,在他心里埋下的很可能是对这个社会的怨恨。我们今天经济越来越发展,而社会的积怨却难以消减,与这些不公难道没有关系?何况,像小雨这样在非户口所在地借读的孩子在全国数以千万计,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会越来越多,据说北京现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外地孩子已占三分之一,而他们的不公平遭遇必然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烙下痕迹。这无论是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发展都不是什么好事。

  据称,国家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草案,近期有可能出台向社会征求意见。笔者希望,这个纲要草案中应该将实现教育公平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而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先从意识和行动上彻底取消“借读生”这个词汇做起。

  □王丽(学者)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