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贫富二代差异化 用制度消解身份隔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正视贫富二代差异化 用制度消解身份隔膜
2009年09月08日 09:42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适逢高校新生入学之际,总有一个典型的镜头:

  一个是豪华轿车送来的,一个是扛着编织袋挤车来的,你看我觉得不顺眼,我看你也感到别扭……无论“富的”“穷的”,从眼睛、耳朵的感观到内心的感受,都遭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

  事实上,近一个时期以来,“富二代”“贫二代”已成为舆论场的热门语词。从成都富家子弟豪车“集会”到网友罗列“贫二代18条标准”,我们不能不强烈地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地图”的某一个缩影。

  贫与富,客观上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同时,贫富二代的不同生存状态、不同社会境遇,因其折射着社会的生态,当然地受到公众、学者、媒体的高度关注,一旦有极端的个案发生更是会成为舆论的焦点。

  但是,在民间和媒介这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人们几乎得到了一致的形象展示和受众认同:“富二代”穷奢极欲,即便低调,也难免遮蔽在父辈的金钱阴影中得到“为富不仁”、“不劳而获”之类的消极社会评价。而“贫二代”角色呢,则仿佛是社会困难群体的样本。当社会弥漫着要么“富,有的是背景”,要么“穷,有的是背影”的集体性情绪,可以想见,贫富碰撞,互为反衬,阶层分化、代际分化这一敏感的社会心理必然得到不断的强化,甚至带来越来越浓得化不开的对立和冲撞。

  显而易见,鸵鸟式地回避当前贫富二代的现实反差,不利于对社会发展真实图景的理性研判,亦有碍于有效弥合社会已然出现的某些“断裂”。但是,如果任意对贫富二代的形象反差作过度的反复的集体名词式的渲染,则又可能助推社会层面的冲突性“失衡”,背离当前社会建设的和谐走向。

  所以,我们不仅应该有正视这个社会痛点的勇气,还要秉持一种科学辩证的价值判断。因为,从深层次上说,社会公众“一致”认知的背面,恰恰缺少了一种和谐而理性的期待视野。

  诚如社会学专家所指出的,积极应对当前贫富二代的社会生态,当务之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贫富阶层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乃和谐社会之要义。群体之间也好,代际之间也好,既然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当相互尊重,消除因经济不对等而产生的对立甚或仇视心理。过于突出强调“贫二代”和“富二代”的落差,以简单的贫富代际来刺激社会反应,不仅沿袭了二元对立的习惯思维,而且会加深各自群体的“孤岛化”生存鸿沟,甚至有可能演化成或隐或显的阶层性冲突。

  还要清醒地看到,对于“第二代”群体而言,家庭的贫富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然而,社会应该有责任鼓励和支持他们共同追求更美好、更有质量的生活,并集中相关社会资源和制度力量为此创造条件。一方面,富者能正确对待已有的财富,积极进取,取之有道,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不以富而骄,不以富而矜;另一方面,贫者在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均等机会的境遇下,会努力提升自己摆脱贫困的积极预期与充足信心,不因贫而馁,不因贫而愤。

  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先验地给“贫二代”或“富二代”的明天贴上什么标签。努力用制度之手消解身份隔膜,共创更多公平的机会平台与更多公正的政策通道,从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才应该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共建社会和谐的逻辑起点。(李扬)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