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新生入学方式凸显教育新课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教育报:新生入学方式凸显教育新课题
2009年09月17日 17: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央视新闻节目播出了大学新生报到的几个镜头,其中特别引起关注的是,7位家人带着一大堆箱包送一个新生。当然,也有湘潭大学一位学生用扁担挑着行囊赶了10多公里路到学校报到的,被网民誉为“今年最牛大学新生”。对此,笔者除了听到人们关于“90后”一代的种种议论外,还想到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笔者曾听一位有着游学西方经历的知名大学校长谈东西方高校学生管理方法的区别。这位校长很不认同的是,中国许多大学把已成年的大学生当成未成年人来呵护。而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缺少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到了大学根本不可能立刻变得自立自强。问题是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很复杂,我们不妨作一些分析:

  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新一代大学生,从小受到过度呵护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大人们不光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生活上也是全部替代;另一方面,激烈的学业竞争、沉重的作业负担确实弄得孩子身心疲惫。城里的学校不再安排学生下厂、下乡实践,父母也不忍心让缺觉的孩子分担家务。在农村,当一个孩子有升学的希望时,家里也常常会让他全身心投入读书,不要说下地干活,就是家务劳动也全免。这就造成了孩子除了读书、答题外,一无所长,而能够吃苦耐劳,挑着行李到学校报到的学生则是凤毛麟角。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高校迎来的新生不仅在学习上不再拔尖,而且在种种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是参差不齐。不仅在专业思想的确立上,而且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学习动力,乃至于心理的调整、适应集体生活、自律能力等方面都有大量的课要补。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临近毕业就要接受就业市场的考验。实践基础、沟通能力、生活能力不行都会影响求职竞争力。这些缺失光靠几场求职讲座是补不上的。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适应。于是,就有了很多人惧怕艰苦,不愿到基层就业;就有了父母替大学毕业的子女求职等现象以及“啃老一族”的出现。

  社会总体教育理念的偏差造成的现实还得社会来面对,解决之道不仅在于高校要调整教育模式,增加非智力素质特别是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全社会反思,反思我们对于子女成长的期望,反思我们疼爱孩子的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改善下一代的总体成长环境。(陈宝泉)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