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数量不代表科研能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论文数量不代表科研能力
2009年10月16日 15:03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李 清

  不久前,教育部一位官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高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此语引起了社会诸多争议。有人甚至不无偏激地提出,这话简直是反讽,因为当下中国的学术论文,已成为弄虚作假的重灾区。联想到频频发生的教授抄袭事件,确实很难让人从这位官员的话中,感觉到单纯的兴奋与鼓舞。

  近日播发的温家宝总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讲话中,有几句话应当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他的话其实也在间接地告诉我们,对于教育、科研来说,发表论文的数量再多,也只是比较“虚”的东西,真正重要的不在论文数量,而在于科研有创新性、能满足实际需要。

  客观地讲,发表和考核论文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毕竟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在国际认可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一定程度上也能展示我国的科研面貌。但是,即便我们的论文数量排名靠前,也不值得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不妨同时看一看,我们发表的论文,有多少是最终体现在了科研应用成果上,或者说推动了某一领域和方面科研的进步,又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呢?

  其实不难发现,我国论文数量能排世界第五,很大程度上“功夫在诗外”。首先是我国从事学术工作和在高校学习的总人数庞大,那么多的教授、博士,每年发表的论文加起来,怎么也不会是个小数字。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术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对论文数量的重视要高过对质量的追求。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并努力让现状有所改观,将来我们的论文数可能仍将靠前,但或许会像一些人所担忧的,科研能力“穷得只剩下论文”。

  论文数量不代表科研能力,创新和实用比论文排序更重要,应当是个不难理解的结论。我们对论文倘继续重量轻质,甚至保持“GDP崇拜”,只能助长学术泡沫,最终耽误科教事业的发展。前几天有消息说,四川大学新闻系有望从本科生开始改革考核办法,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已成 “鸡肋”的毕业论文。虽然具体的改革应当谨慎一些,但从高等教育的初衷来衡量,从社会对一些本科专业论文的共识评价来看,这一设想倒是不无现实针对性的。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