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实名推荐制:举贤举愚皆难讨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校长实名推荐制:举贤举愚皆难讨巧
2009年11月20日 10:39 来源:华龙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评论员 李晓亮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注定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北大公布“举荐权”后仅两天,江苏南师附中就率先出炉了推荐名单。该校学生匡超已被确定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目前正在接受“公示”。(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14版)

  据说,学校里对此反应相当正常。因为匡超自称在学校“知名度还蛮高”,而另一位已被清华提前录取的学生赵鹏,对其更赞不绝口:“匡超啊,超牛的!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没想到,这句被记者提炼出的“俏皮评语”,竟引来网民强烈调侃。

  这不能怪网民无聊。因为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高压之下,“娱乐至死”的态度只是蜗居都市的人们,聊以自娱苦中作乐的无奈选择。所以,要怪就怪这话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在了一个错误的语境中。

  比如,若在春晚上由冯巩来说“在相声界我演戏演得最好,演员里我导演导得最佳,导演中我编剧编得最棒,咱玩的就是个综合实力”,肯定会产生极佳的娱乐效果。可是,在公众对“校长推荐”戒心犹存,在教育公平还是奢望之时,这句藏身严肃新闻中的俏皮话,就只能招来更疯狂的恶搞:“这是跟潘长江比个大,与陈佩斯比美发,和帕瓦罗蒂比劈叉,与美国总统比说中国话!”

  当然,这也只是接着话茬的即兴恶搞。平心而论,匡超确实不差。不仅成绩好、综合能力强,而且已获保送生资格,在与北大的“过招”中也表现不俗。对于这种一只脚已基本踏进北大的牛人,举荐的意义何在?这又算不算一种对名额的挤占和资源的浪费?从这个层面讲,举荐匡超的唯一瑕疵,或就在于匡超太过“完美”。

  而转念一想,我们也能体会到,校长挑一个综合素质如此全面,近乎完美的学生,作为举荐首选的良苦用心。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引起舆论关注的,校长实名推荐“第一人”,此举似乎主要试图消弭,公众对于校长推荐可能存在任人唯亲、暗箱操作等腐败因素的担心。而选一个全校公认的“超牛学生”——入选者能力过硬,举荐过程公开透明——确实可以起到消除腐败非议,化解坊间质疑的功效。

  只是从目前情势看,似乎也有些“矫枉过正”的意味。防腐疗效初显,而公平忧虑又起。网民的戏谑调侃,有那句俏皮话挑拨的因素,但更多折射出的其实是公众对于教育不公的深切焦虑。强者恒强,赢者通吃,如此教育生态显然是不健康的。教育资源分布本就不均衡,而校长举荐和此前各地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一样,从本质上看,其实都加剧了现实的不均衡和不公平性。即便如南师附中一样秉持公正之心,举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多数普通学生而言,仍是人为加剧了某种教育失衡状态。

  这错不在南师附中,而是由制度本身的罅漏决定的。从业已公布的39所获推荐资格的中学来看,其多集中于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且多是被民间视为带有“贵族血统”的学校。这就等于将制度蕴含的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状态,显性地勾勒了出来。

  同时,这也决定该制度的执行,无论如何公平公正公开,都很难讨巧的宿命。因为“嫌贫爱富”的制度设计,天生难以讨得多数人欢心。即便抛开这一点,只谈举荐操作性——若举荐偏才、怪才或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可能会被认为有“腐败”之嫌;而举荐世所公认的“超牛”学生,则又显得资源浪费多此一举。举贤举愚,动辄得咎,这或许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的尴尬。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