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3/4受调查者欢呼高考“裸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为何3/4受调查者欢呼高考“裸考”
2009年12月18日 14:20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郭翠日

  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上周,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76.9%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裸考”再成民心所向。这一调查结果更应该引起各界的重视,因为,它表明公众的关注实际上远在单纯的教育公平之上。

  近年来,对于“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的批评,一直比较强烈,“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单纯凭借考试分数录取学生的不科学、不合理性也早已为有识之士所指出,应该不拘一格录取人才的呼声也从来没有间歇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76.9%的参与调查公众为何反而会再次呼吁“裸考”,希望走回过去那种单纯凭考试成绩定录取、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老路”?这背后的公众心理,值得深入剖析。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公众之所以期待走“裸考”的“老路”,是因为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招生过程中产生的权贵腐败现象,起码能实现形式上的公平,公众对于各种旨在开通更多途径发掘人才的加分政策,以及北大最近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等,都产生了严重的疑虑,这说明,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社会情绪,即:它暴露的是公众对高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维持教育公平的信心已经严重不足,既不信任他们维持已有的加分政策等能做到公正公平,也不信任他们新推进的改革能真正实现公正公平。所以,与其说这是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更不如说这是公众对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能力和制度保障的焦虑。

  当无论是维持现有政策还是改革现有政策都不足以建立起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心,那么,这样一种简直可称为“心死”、“绝望”式的公众情绪,其性质是非常严重的,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因为,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偏激的、非理性的心理极其容易在公众中蔓延,呼吁回头走“裸考”的“老路”,其实就是这种极端心理的表现之一。这种极端心理不仅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它的进一步蔓延,还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加严重的普遍焦虑。

  自然,当所有民生领域都存在对公平正义的焦虑,则说明公众真正担忧的已经不只是公平,而是整个社会实现公平的能力和机制。当这种担忧被极端情绪所支配,那么,在教育领域会出现大多数公众呼吁走“裸考”的“老路”,在其他领域则同样可能出现类似的非理性要求,如怀念过去的“一大二公”,主张再吃“大锅饭”,不问效率而要求绝对的公平,等等,改革将因此面临更大的阻力。这才是有关方面这次调查带给我们的最大警示。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