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肥不绝 择校之风难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利益分肥不绝 择校之风难止
2009年12月23日 17:54 来源: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开封市择校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择校费也是越收越高,并且屡禁不止,一些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室甚至空出一半,有的小学校则因生源严重不足不得不被撤并。与此相比,形若冰火两重天的是,当地一些热点学校,学生严重超员,有一些班的学生甚至超过了70名,前排的学生都快要坐到了讲台上。(12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媒体多有报道,公众也不乏切身体会,由此伴生的钱权角逐、利益黑洞、社会不公等负面效应为众周知,甚至对这一教育病象的根源和治理之道也不乏洞见,譬如以教育资源均衡化来破解不同学校之间的软硬件差距等。如今,择校之风的破坏性又添一例证,可以让一些学校关门大吉!

  如果以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来衡量,让学生及其家长用脚投票,让那些办学质量不佳的学校自然死亡并不是什么坏事。可是,一则学校并非商业性机构,教育虽有产业化提法,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更是具有无可质疑的公共服务性质;二是目前不同学校之间在师资、教学软硬件设施方面的校际落差,并非自然竞争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乃是拜政府有差别的政策和财政倾斜,即不均衡的教育投入所赐。何况,教育资源本来就供给不足,一些学校的关闭只会让这种状况愈加雪上加霜。仅从开封一地来看,从1999年至今,开封市区内中小学生的数量有增无减,但市区内初级中学减少了12所,小校减少了26所。供需矛盾如此突出,择校越来越普遍,择校费越收越高,屡禁不止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宿命。

  择校之风盛行,导致弊病丛生,已经成为民生之痛。治本之策,当然是教育资源均衡化。对此,从民间热议到高层决策早已达成共识,似乎并无太大的异议。然而,颇为吊诡的是,尽管早在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理念;《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后明确规定,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是,关涉择校行为的各方人士,从学生家长,到学校,再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就像一只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尽管不乏怨言和建言,但一到每年秋季开学之际,依旧是家长各显神通、学校广为接纳、教育主管部门几近熟视无睹,俨然不能自拔,择校之风依旧炽烈。

  对此,有专家认为“划片就近入学”形同虚设的原因是,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局面已经形成,强校和弱校在争夺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判若天渊,由是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家长只好无奈为孩子择校。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然而仍然属于由果释因,不可避免地流于片面和表层化。因为,在政府教育投入层面,热衷于在强校锦上添花而懒于扶助弱校的决策惯性和教育政绩思维才是主要原因。治理的路径,不外乎加强包括教育投入在内的财政支出民主化,来达致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愿景。

  然而,加强包括教育投入在内的财政支出民主化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政治系统工程,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日可待。因此,斩断择校行为背后的利益纠葛才是纾解择校乱象的速效药。正如此次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中所披露的,在许多地方,以捐资教育的名义收取的择校费,学校只能拿70%,30%由教育局统一调整,有些地方学校只能拿30%,70%由教育局统一配置。显然,令普通民众不堪重负、民怨颇深的天价择校费,已经成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合谋分肥的利益自留地。在巨大的既得利益面前,所谓“均衡教育资源,取消择校收费”自然就被消解于无形了。

  一旦择校生让学校和教育部门无利可图,又有谁会为择校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去干这费力不讨好的勾当呢!成一言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