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模式从来没有神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育模式从来没有神话
2010年06月03日 15:3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杜郎口是山东省茌平县的一个乡镇,当地人世代以农业为生,谁会料到今日一举成名竟源自当地一所中学许多“出格”的表现:讲台、黑板被学生“占领”,课堂上难寻老师的踪迹;上课学生相对而坐处处是讲台,下课学生要排成直线行走;每天近千游客来参观,游客随便出入教室,学校收取每人60元门票……因为这所学校,每年涌入十多万游客盘活了当地经济,甚至让县城的宾馆起死回生。(见6月2日《广州日报》)

  到过杜郎口的人都知道,1997年时这所乡村中学在当地口碑差,校风不好,教师水平不高,学生不爱学,也学不懂,当地教育部门对新任校长也没过多要求,叮嘱只要不打学生就行。恰恰是这种宽松的特殊政策,成就了这所学校的锐意改革。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创立了与众不同的“杜郎口模式”,其课堂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分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二是“10+35”,即每节课老师讲不超过10分钟,学生讲不少于30分钟,保证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三是“预习———展示———反馈”的学习过程。2005年以后,杜郞口中学的考试成绩一直在县里名列三甲。杜郎口模式在教学上的成功,值得总结的当然有很多,但至为关键的一点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那就是这种模式善于将学生潜伏着的“自我表现欲望”转化成持久的“自觉学习欲望”,无论是分组学习,或是学生讲课,“占领”讲台、黑板,或是课堂展示环节,都为学生留足了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获得同伴的认可,使个体在竞争中得到满足。这正如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所说,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

  大凡一种教学模式,其针对性和普遍性常常难以两全其美。脱胎于一家乡镇中学的杜郎口模式,在迅速改变农村中学落后面貌上有值得借鉴之处,但照搬却未必都行得通。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让学生5∶40到校6∶00上课,中午有午自习,晚上要上三四节课,到9∶30才休息,这种通过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换取排名靠前的做法,在不少地方显然寸步难行。另外,这种产生于特殊背景下的模式违背常理之处也不在少数。就说课堂教学吧,教师的作用被严重边缘化,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被彻底颠覆,学习变成是学生自发的行为,这种缺乏专业引领和经验铺垫的学习活动,其效率和效果确实不敢恭维。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一些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个个显得雄才大略,用爸爸妈妈熬更抵夜替他们准备好的资料在演说,老师反倒成了看客和听众,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知识的积累,正如徐志摩所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到底有什么益处?

  教学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从来就没有一种可以包打天下的模式。杜郎口模式充其量仅是个案而已,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更非无所不能的教育神话!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